第1219节

  主政的皇帝也没有一个,太后呢,似乎对王谧也多有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谧当上这个琅琊王,可比桓温摄政的时候要容易的多了。
  这还不说,王谧还年轻,出身还更好些。
  这还不说,王谧确实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以他现在的功绩,想要当皇帝,也不是没可能的。
  但是,王谧不会把事情只做一半,就扔下了,贪恋权力,他集结队伍,开始了下一轮的北伐。
  从这一点上来看,王谧就做的比桓温要好的多了,他绝对不会半途而废。
  他要趁着北方乱战的这个好时机,趁势而上。
  这个时候,荆州兵如果不出一份力,那还得了?这可是一个跟着攫取胜利果实的好时机。
  冲这一波,以后的荣华富贵不就到手了吗?
  更何况,荆州兵的机会可是仅此一次呢!
  以往,荆州兵,尤其是谯郡桓氏和朝廷的关系很紧张,而且,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缓和。
  朝廷一向是不信任桓氏一族的,以至于,这些年,明明桓氏也有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将领,但是,却不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虽然朝廷已经宣布,只要荆州兵能够认同朝廷的领导,不再搞事,那么这块地盘也可以放给桓氏一族自理,朝廷不会干涉。
  按理说,做一个土皇帝不是很好吗?
  是啊!
  一开始是很好,但是时间长了,那种被朝廷和更广泛的范围内的同僚们疏远,看不起的感觉,还是让桓氏一族的人很是别扭,心里不舒服。
  人毕竟是社会化的生物,他们还是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而司马家是没希望了。
  他们对桓氏一族的忌惮是天生的,根深蒂固的。
  而王谧就没有这个方面的顾虑,他并没有对桓氏一族有成见,将来,如果有新的朝廷的话,那么以往的恩怨就可以算是一笔勾销了。
  更不只是有仇怨,甚至还是有恩情了呢!
  毕竟在襄阳的时候,桓老爷子就以他独特的嘻嘻哈哈个性和王谧结下了比较深刻的感情。
  也算是有了兄弟情义。这以后,在王谧那里,荆州兵也好,谯郡桓氏也好,也算是有了面子。
  这还不说,桓老将军还注意对人才的培养。
  比如徐羡之之类的年轻人,就是在他的提拔之下被派到建康城来投奔的。
  这都是桓冲精心挑选出来的人才,既然没有回程的意思,那就说明,徐羡之得到了王谧的认可。
  这样一来,桓老爷子也放心了。
  接下来,他们桓氏一族的人才也不能落后,必须也扒拉出来几个,送到朝廷上。
  这样以后,在新建立的朝廷上,才能够更有话语权,也能算是跻身朝廷重臣了。
  而桓冲用心良苦选出来的人,自然是相当的优秀了。
  绝对的人才,还非常年轻。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桓冲的眼里,这一位少年可是比徐羡之更优秀了。
  绝对是他桓氏一族的千里驹,他有自信,只要是王谧见了他,一定会非常欣赏的。
  根本就没有不喜欢的理由。
  而此刻还在建康城忙碌准备的王谧,也收到了京口那边送来的消息,他不得不佩服,他这边送去的消息恐怕还没抵达荆州,桓冲就已经来着大队伍赶过来了。
  这只能说,是心有灵犀。
  不等王谧召唤,桓冲就知道,北伐即将开启,这场大战,绝对少不了荆州兵出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桓冲对于王谧的爱好是了解的相当清楚了。
  除了他自己,桓伊也被他拉上了。
  这也太贴心了!
  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桓伊还在江州镇守,而现在就可以一同赶赴京口,和王谧汇合,这就说明,他也是很早就启程了。
  这样就太完美了!
  正合吾意!
  桓冲性情舒朗,是个做主将的好材料,至少,他可以让手下的士兵都保持一个昂扬的心态,效忠于他。
  但是,论及打仗的战术,老实说,和桓伊还是无法相比的。
  桓伊年轻,前途无量,人也机灵沉稳,这些都是他硬件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熟练运用各种战术的头脑。
  上一次,在襄阳战场上,王谧就已经看出来了。
  这一点,从后世对他极高的评价各种褒奖之中也可以看出来,后世的种种美誉,可以保证桓伊的人品,算得上是非常的高尚了。
  于是,王谧可以放心大胆的重用他。
  这也是他着力和荆州兵联合的一大原因,荆州包括谯郡桓氏也还是有人才的。
  只是,他们一直都和中枢朝廷很疏远,就算是有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而已。
  而现在,王谧和桓伊的关系很好。在他的激励之下,一直以来平淡度日的桓伊也燃起了斗志。
  这才是最重要的。
  年纪轻轻的,难道就真的想要弹琴吹笛过一辈子了?
  王谧深知,这样的淡泊名利,不过是被时局左右,毕竟想当年,把桓伊请出来镇守江州,都是费了好大的力气。
  司马曜都根本不相信他,最后重用了桓伊,那还是看在他确实很有能力,在同僚之间口碑很好,这才给了他一个机会。
  在司马曜看来,这都是开了天恩了!
  现在想起当初司马曜见桓伊时候的场景,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深切的不信任,惶恐。
  还记得司马曜端坐在御座上,看到桓伊进殿,便斜睨着眼睛,十分不爽的样子。
  当有人介绍桓伊的时候,司马曜抬了抬眼皮,突然说道:“这就是那个谯郡桓氏的人吗?”
  虽然皇帝陛下没有再说任何挑刺的话,他的话也十分正常,但是,顷刻间,桓伊还是冷汗直冒。
  因为,他是当局者,他太清楚,司马曜这句话的来历了。
  凡是出身谯郡桓氏的人,我们都不信任,为什么找他们家的人?难道,我大晋没人了吗?
  被这样的挑剔了一番,即便后来桓伊还是成功赴任了,但是,他也很清楚,司马曜是不相信他的。
  而对于他来说,能够清心寡欲的过好日子,并且把江州把持在自己的手里,就已经不错了。
  会与更进一步?
  别开玩笑了!
  不可能的!
  于是,长久下来,桓伊的进取心也就淡了,再加上,他本来就不是野心勃勃的那种人,给他一块地盘,他可以建设的很好,但是呢,他也不期待有更大的建树。
  在江州,他也算是自得其乐。
  转折点就在襄阳,自从和王谧见过,可以说,把桓伊那平静的内心彻底搅了个天翻地覆。
  自此之后,他的内心就时常涌动着一股躁动的情绪。
  他知道,那是期待建功立业的野心。
  对于他这个人来说,这样的野心也说不清是好是坏。
  好的地方自然是在于,男子汉大丈夫,有谁不想建立一番功业?这不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吗?
  桓伊也终于算是觉醒了。
  坏的地方也是有的。
  毕竟,桓伊的清闲日子实在是过的太久了,真的可以振作吗?
  振作,毕竟是一件很耗心力的事情,作为一个世外高人,懒散惯了的将军,要是让桓伊去做个世家公子,闲云野鹤,不时的参与一下朝廷上的事情,或许还可以。
  但是上阵打仗?
  一时半刻的或许还可以,时间长了的话,那就不一定撑得住了。
  要想和王谧一起成就宏图大业,非要拿出非常大的决心勇气才行。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难的很呐。
  于是,现在桓伊的心情,就是在八分的胆气和二分的摇摆之间反复切换,当然了,虽然是反复横跳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的北伐,桓伊是一定要参加的,而且信心十足。
  他的那些所谓忧虑,都是将来的事。
  他更多的考虑的是将来,一旦大战获胜,平定了北方,王谧也走上了高位。
  他桓伊又将何去何从?
  是继续呆在军营里?
  还是恢复闲云野鹤的生活?
  尽情的欣赏人间美景,诗歌音乐相伴?
  不过呢,美景虽然很好,这些都是以后才要考虑的事,桓伊这个人,说到底,骨子里就是个文人。
  虽然也带兵打仗,那都是因为他出身谯郡桓氏,家族当中就是有这个习俗,你要是不带兵,就不合适。
  哪里有适合你做的文官?
  再者说,那个时候的情况也不允许。
  大争之世,几方实力鼎立,边境是一刻都不安稳,还要时刻谨防对方的大举入侵,还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搞文学?
  对于桓氏一族来说,抓紧权力就是最重要的。而这个时候,握住了兵权,就是握住了权力,这个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桓伊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也要看条件允许了才行。而现在,正是他为了自己创造条件的大好机会。
  他也正在为之不懈努力。
  建康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