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节

  整个人透着惶恐不安,两只眼睛总是泪汪汪的,他把王谧看成了主心骨。
  要不是还有重要的任务在身上,王谧都怀疑,他会一头扑到他怀里,痛哭流涕。
  “谢襄,快坐,会饮酒吗?”
  “不妨喝点,暖暖身子。”
  现在已是深秋,徐州这边的天气不比建康,已经是比较寒凉的了,而谢襄常年跟在谢安身边,以前别说是北地了,就是建康城也从来没有踏出过。
  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建康那边的形势究竟怎么样了,是不是彻底乱了套,要不然谢安为什么会把自己最为喜欢的小跟班也派了出来?
  但是,看谢襄进帐之后的种种表现,应该也没有那么紧急,要不然,谢襄早就不会给王谧开口的机会了。
  早就竹筒倒豆子一样的,全都吐露出来了!
  而他来到帐中,只是把谢安的书信交给他,却并没有着急诉说,这就说明,建康那边的局势还稳得住。
  谢襄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端起了酒碗。
  古人饮酒都比较早,谢襄已经十三岁了,已经是可以饮酒的年纪了,只不过,在建康那边,谢安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的教养,总是对他管教的很严。
  可以喝酒,却不能多喝。
  于是,王谧这边提供的大碗就有点……
  过于粗放了。
  他咕哝了一下喉咙,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端起了酒碗。
  好样的!
  果然历练一下就是不一样!
  王谧暗中称赞,其实他也知道,谢襄年纪小,这些酒对于他来说是过多了些。
  但是,他还是倒了,就是为了看看谢襄有没有长进。
  现在看来,这一趟,他是走对了!
  长大了,成了个有勇气的爷们了!
  古人的平均寿命比较低,对于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在现代社会,才刚小学毕业,还是一家好几口人关注的重点,生怕有一点差错。
  但是,在古代,十二三岁却是已经可以做事的年纪了,甚至,在南朝时候,由于战乱频仍,境内局势不稳,很多十一二岁的小娃娃也被皇帝派往地方上镇守。
  对了!
  说的就是刘裕的那些孩儿们。
  历史上的刘裕因为生子较晚,当然了,他现在也还没有儿子,称帝又是在五十以后,以至于,他的后代,在他陨落之后年纪都很小。
  但是,自己打下来的地盘绝对不能无人看守,让谁去?
  交给那些值得信赖的将军自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也要看到,由于这个阶段,战乱不断,原本属于晋末时代的名将也凋零甚多,那些和刘裕一起起家打天下的大将军们,很多都在刘裕功成身就之前就倒下了。
  于是,计无所出,又无人可用的刘裕,只得把自己年幼的儿子们都分封到各地去镇守。
  而效果,当然是不怎么样的。
  不只是不怎么样,甚至效果还非常之差,反而起了反作用。
  第868章 混迹徐州城
  这些年幼的娃娃,不是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根本不干正经事,反而让境内混乱不堪,出现各种争端。
  就是在兄弟之间互相征伐,你打我,我打你,谁也不服谁,最后,反而让别人捡了渔翁之利。
  十几个儿子撒出去,往往能算得上不错的只有三五个,剩下的都是一些摆设。
  还是拖后腿型的摆设。
  而刘裕的困扰,同样也是其他割据南方的政权的困境,自刘裕的宋之后,继后的齐、梁两代,仍然选择了同样的方法,守住地盘。
  效果也是一般般,再到南陈,那就更不能提了,传承都没能搞起来,就被隋文帝领导的大军给趟平了。
  可见,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在这个时代,早就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了,甚至,八九岁就结婚的也大有人在。
  一碗酒下肚,果然感觉从肚脐眼就逐渐升上来一股暖流,心里也舒坦多了,整个人好像都舒展了。
  谢襄的心情平静了些,抬头果然看到,王谧一直在盯着自己。
  而王谧不等他说话,就问道:“怎么样?”
  “家里还好吗?”
  事到如今,相比朝廷上的事情,王谧当然更关心谢家和王家的事情。
  当然了,谢襄是谢安身边的人,找他询问琅琊王氏的事情,恐怕也是什么都问不出来的。
  谢襄也很自觉,直接就把王谧的问话理解为询问谢家的安好。
  这才道:“家里一切还好,只是王夫人哀伤过度,如今已经从王家搬回了谢家。”
  “谢公已经和王荟将军打过招呼了,将军也同意了,只要侍郎回城,王夫人就会搬回去。”
  “这是应当的,都不碍事。”王谧挥挥手,对这些古代的繁文缛节不感兴趣。
  而谢襄却是眼前一震,以前他还觉得这王侍郎是个漂亮的草包,没什么真本事。
  可如今一见,那种骄傲不满的情绪却全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越来越多的敬仰。
  这位王侍郎,当真豁达!
  “谢公这几日茶饭不思,总好像有许多心事,朝堂上面,王恭也没闲着,联合他的那几个好友,已经把朝政都控制的严严实实。”
  “谢公只得闭门不出,也不上朝了,如今,谢家的安危就全在王侍郎一个人肩上了!”
  看来,王恭在这一时段确实是风头无两,自己也非常自负,他的那几个狗头军师也和他打配合。
  而像历史上一样,淝水之战后,虽然在谢家人的带领下,晋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但是,这一场胜利却并没有给谢家人带来多么巨大的直接效益,相反,以淝水之战为节点,夺得了最大兵权的谢安,反而最后让出了所有的权力,回乡养病去了。
  而后来,谢家的势力竟然就一落千丈,这也是因为谢玄正好在这个时间段里故去了。
  这样看来,在王谧即将开始大规模北伐的这个当口,历史又发生了某种重合。
  向着同一个轨道前行了!
  而历史上的这段时间,随着谢家的势力消退,太原王氏的势力便迅速填补上了这个权利的真空。
  而历史上的王恭,自然也没有得意太长时间。
  因为,历史上,自从谢家无法掌控局面之后,朝廷里的那些老人物,就开始一个两个的跳出来。
  而这些跳出来的人当中,给王恭带来最大困扰的,正是荆州的谯郡桓氏。
  毕竟在历史上,这些纷争正式拉开序幕的时间要比王谧呆的这个时空晚许多年。
  以至于,耗到谯郡桓氏有史以来的第二位大聪明桓玄都长大了,可以领兵打仗了,朝廷又乱了。
  朝廷这一乱可不要紧,桓玄若是还年幼无知也无所谓。
  可偏偏桓玄也长大了,而他最为崇拜的人,就是自己的亲爹桓温。
  毕竟,儿子最崇拜爹嘛。
  都是可以理解的。
  从儿时起,桓玄就以恢复桓温的功业为己任。
  大晋朝廷孱弱不堪,对于桓温这种曾经为乱一方的权臣,也只能采取放任的态度。
  当然了,大晋朝廷的这副菜鸡相也不是从桓温开始的,早在王敦祸乱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如此了。
  管不了,也不敢管。
  只能向天祈祷,这些乱臣贼子自己扑街,祸患解除。
  也不知道老天爷是有眼还是没眼,反正大晋朝廷就依靠着这一套赌咒发誓的套路,居然混过了一次又一次。
  在篡权之前,王敦病死了,而桓温也没有等来自己登基称帝的那一天。他们两个的发迹和扑街的轨迹几乎是差不多的。
  这简直是一项奇迹,不可思议!
  而那个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还在历史舞台上晃悠,那就是司马道子!
  当司马道子和王恭在朝廷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桓玄出击,把他们两个先后赶走。
  而在王谧所处的这个时代,司马道子已经提前谢幕,虽然很遗憾,没能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但不得不说,司马道子的死,对于大晋的子民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幸事。
  他们不必感到悲伤。
  而桓玄也因为整个时间线提前了十年,以至于他还没有能从家族内斗中脱颖而出。
  王谧的凶猛,居然无意之间促成了王恭在朝廷上的一人独大!
  这个垃圾!
  他能有今天的局面,其实都是靠着王谧,结果此人居然识人不明,头脑拎不清。
  还把王谧看成个大威胁,想要铲除之。
  真是个糊涂虫!
  放眼望去,大晋朝廷上能够节制王恭的,竟然已经没人了!
  于是,谢襄此刻的殷切嘱托也就可以理解了。
  他和谢安的心思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谢家,甚至是朝廷上其他还想蹦跶蹦跶的家族,排除了太原王氏世系的家族,能够指望的,就只有王谧,还有他身后的数万北府精兵!
  在斗朝堂不能成功的这个时候,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军事力量,很显然,谢安是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王谧一个人身上了!
  这份担子确实是相当的沉重!
  但是,谢安知道,王谧也知道,目前为止,这份沉重的负担,只有他能担得起。
  唯一的麻烦就在于,他现在人在徐州,鞭长莫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