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节

  李然闻言,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不由是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
  “莫不是上天果真是有好生之德?想我李然,这些年来,奔波四海,只为构建心中的那个虚无缥缈的理想。为不负友人之托,游于天下诸侯之间,以成王事。虽是无心,但亦是造得不少的杀戮……”
  “恐怕……是这些冤魂要为难我李然吧……”
  “若真是如此,我李然亦是情愿是自戕于周社之门以谢天下!如今,只希望上天能给莫要夺去了乐儿的性命……”
  范蠡眉头一皱,说道:
  “先生此言差矣,先生大可不必如此自责。如今世道混乱,礼坏乐崩,此乃天道使然。先生悲悯苍生,所为皆是为天下黎民之安泰,又何必作如此感想?还请先生能够早日振作起来,莫要如此丧志。王道之复兴,黎庶之济民,还少不得先生呐!”
  而这时的李然,又如何能听得进去这些。低下头去,作得一声苦笑后,叹息言道:
  “呵……丧志……我李然纵是不负天下之人,但独独亏欠夫人实是太多。夫人与我相识十余载,却是未曾过得一日安生……夫人若是出事,然……也绝不苟活于世!”
  范蠡没想到,在他眼中一直视为世之枭雄的李然,此刻竟会直接说出如此铁血而又柔情的话来。
  “先生不必如此……正所谓‘剥极必复,否极泰来’,夫人的病,范蠡以为总还会有希望的。”
  范蠡已经找不到其他的办法来劝慰李然,也只能是挑得一些如此简练的话来说。
  第五百六十五章 阳虎搬石砸脚
  范蠡知道李然的脾气秉性,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是很难再改的。此刻虽然是情殇之余的言语,但是既已说出口,他再劝便也是无用。
  范蠡回头一想,决定此事还是回头再和孙武一起商讨一番再说。
  随后,李然又和范蠡谈起了这两年里所发生的事情。
  范蠡将光儿成长经历说出,说到逗笑之处,李然也是不由得是面露微笑。
  ……
  再说另外一边。
  端木赐赎奴而不求赎金,此消息一出,在鲁国也是不胫而走。
  一时间,鲁国上下都在赞扬端木赐的行为。
  毕竟,这样的好人好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被好好宣扬一番的。
  端木赐本倒也是无心,但是能得如此的美名,也是不免令他有些得意。
  自己觉得自己这一回之所以能够出圈走火,自是脱离不开他所践行的这一番“仁义”之道的。
  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的师父孔子也一定会十分的欣慰。
  而恰巧在这时,子路在沂河竟也是发现了一个落水者。当即跳下去救人,被救者亦是十分的感激。于是,便赠送了一头牛给子路,而子路却也没有多想,便是坦然接受了。
  端木赐向孔丘复命,孔丘却故意是闭口不谈有关于他“舍赎金救人”的举动,却是在那一个劲的夸赞子路救人的举动。
  端木赐自是极不服气的,见师父迟迟不夸夸自己,也是终于沉不住气:
  “尊师,赐这一次前往郑国,任务之余也还救得一个人,不知可谓是‘仁’吗?”
  很显然,端木赐就巴望着自己的老师能够夸夸自己。
  谁知,孔子却是嗤笑一声,与他回道:
  “赐啊,你既然在郑国救下了一个鲁人,那为何不去领取赏钱呢?”
  端木赐一听,便更显得是理直气壮,一个躬身作揖后便是回道:
  “区区小钱……于赐而言又何足道哉?若是图了那些个赎金,那赐的居心岂非就不纯了?居心不良,又哪能谈得上仁善呢?”
  孔丘听了端木赐的回复,不由叹息一口,并是言道:
  “赐啊……这件事,你做错咯!而且是大错特错!”
  端木赐闻言,不禁是大惑不解,看了一眼身边的子路,更不明白尊师此刻为何竟是反而指责起他来了?
  孔丘则是缓缓言道:
  “为师常言道:‘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此间之主次,可绝不能颠倒!你了不起,你清高,你这样做确是与人为善。但是,你端木赐固然是成就了君子之名了,但又何尝不是拔高了‘君子之道’?”
  “义者,利也!若人人践行仁义之道而不图利,那世上的君子,是多了?还是变少呢?若以后鲁人在外面再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就没人愿意再为落难的鲁国人赎身了呢?”
  “更何况,世间君子又能有几人?芸芸众生皆为小人。你以君子之道而行小人之事,能无过错吗?试想一下,如果你端木赐接受了补偿,那么其他也就都会纷纷效仿,但是你现在不接受,那以后想拿赎金赎人的小人岂不就成了不仁不义?”
  “不要以自己的能力,去僭越了这种规矩啊!赐,你的这些行为,看似仁义,实则危害甚大啊!”
  端木赐闻言,汗流浃背,不觉是匍匐在地。
  “是赐考虑不周,还请尊师责罚!”
  孔丘指了指一旁的子路。
  “子路之前也救得一个落水者,但他能够坦然接受了对方的谢意,如此一来,以后再有落水者,救人的人自然也就会多起来,而被救之人也会更懂得知恩图报。唯有如此,才是至善啊!”
  端木赐闻言,不禁是一个躬身稽首,并是回道:
  “赐谨记尊师教诲……”
  的确,端木赐的错误,就是在于他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准则,拔到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样,就会使得很多人对“赎人”这件事望而却步。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然后对于施恩者进行道德绑架,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道德崩坏,最终,也就会让普通民众都背离道德而去!
  所以,孔丘非但是没有赞同端木赐的做法,反倒是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
  而与此同时,阳虎则是加紧率领鲁国之师讨伐郑国,面对内忧外患是络绎不绝,驷歂之能是硬着头皮命人前去守卫。
  由于阳虎乃是以鲁侯的名义,并且率三桓一起,举国来攻。郑国实力不及鲁国,所以阳虎倒是取得一场大胜。
  这一场大胜,也不由是让阳虎有些自鸣得意起来。
  毕竟,这是鲁国近一百年里,唯一一场能够让鲁国在对外的大国战争中取胜的一场战役了。而且,这还是鲁侯亲征的情况下面。
  就这一份功劳,对于阳虎而言,就已是属于独一份的了。
  多少年了,鲁国已经完全忘记了究竟何为“胜利的喜悦”。
  阳虎洋洋得意,也逐渐是愈发的狂妄起来。
  返师途中,鲁师本需向卫国借道。而阳虎,却不曾是提前与他们报备,竟直接是在卫国的驰道来来往往,可谓是目中无人。
  其实,像阳虎的这种行为,若真要说起来,本就该是以入侵卫国处置了。
  只因卫人也知道,阳虎的这种行为,其实背后是有晋人做背书的。所以,卫人对此也只得是忍气吞声。
  阳虎见卫国人竟是这般认怂,于是,他便自作聪明,准备是另有一番打算。
  他一方面是派人前往卫都帝丘,慰问卫侯。而另一方面,则是命季氏和孟氏的大军,擅自从帝丘的南门而入,又从东门而出,并驻扎在不远处的豚泽之上。
  阳虎的意思其实也很明显,借道之事是因为战事危急,所以没有来得及提前告之。
  这的确是我阳虎疏漏了。
  但是呢?这个僭越的军队,可根本就不受我阳虎的控制。
  这些部队都是插着孟氏和季氏的旗帜的,是他们在鲁国跋扈惯了,这才破坏了原来的规矩。
  而另一方面,阳虎所率领的鲁国公室军队呢?并没有走这条道。
  试想一下,卫国上下,在听了他的这一番言论,又会是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阳虎自以为,他的这一番骚操作,足以引起天下人对于鲁国三桓的厌恶。
  但其实呢?阳虎的这一番自作聪明的举动,完全就是在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毕竟,现在全天下,又有谁不知道你阳虎才是鲁国真正的话事人?
  所以,卫侯元听了,自然也是勃然大怒。
  不仅仅是因为他身为卫国国君,竟是被鲁国给占了便宜。更是因为,他对于阳虎这样“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级小人是深深的不齿。
  所以,他当即要自己的宠臣弥子瑕领兵去追责阳虎。
  卫国卿大夫公叔发,当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不免是忧心忡忡。只因为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让只得是让人推着车子把他送到卫侯元的面前。
  卫侯元见到公叔发到来,倒也是很客气,说道:
  “公叔卿,你年岁已高,多有不便,究竟是何事,竟是惊动了您老人家?”
  公叔发咳嗽了一声,随后是叹息道:
  “咳……老臣是特意为了鲁国借道一事而来的!”
  卫侯元闻言,不由是怒气冲冲:
  “哼!鲁国行事,简直便没有把我们卫国给放在眼里,寡人正欲追究其责!尤其是那阳虎,竟还下令入我帝丘!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叔发闻言,却是摇了摇头:
  “君上,怨恨别人而效仿他,这也是不合乎礼的。想当年,鲁昭公有难之时,君上曾打算拿出先君文公的舒鼎、成公的宝龟、定公的鞶鉴,并宣称如果有谁能让鲁昭公回国复位,就会选择其中一件作为赏赐。”
  “而且还说,如果有诸侯能为鲁昭公操持公理的,就愿让君上自己的公子,以及几位臣子的儿子作为质子!”
  “当年君上的这些话,可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
  “君上的贤名如此,难道是打算只因如此鸡毛小事,而冲抵掩盖掉过去对鲁国的恩德吗?恐怕不应该吧?更何况,鲁国乃是周公之后,而我们卫国则是康叔之后,在当年太姒的儿子之中,也只有鲁卫两家是最为亲密的了。君上是要仿效小人而弃掉这天底下已为数不多的亲情吗?”
  “这样做,恐怕是要轻易将自己给置于是非之中的,还请君上三思……”
  公叔发的这些话,终于是让卫侯元也是稍稍冷静了下来,但是还是不忿道:
  “只是……鲁国此举,也实是欺人太甚!寡人又岂能一忍了之?此事事关我卫国体面,总得是有一个说法才行!”
  “呵呵,还请君上放心,阳虎此人身为家臣,自掌权以来,却一直不肯安守本分。似他这样的人,就是上天准备增加他的罪行,待他满溢之后再降下罪罚予他。君上就姑且再等待一阵就是!鲁国必将自取其祸,君上根本不必为此事忧心。”
  第五百六十六章 祭乐的执念
  就在阳虎率领着鲁师讨伐郑国,李然一家人也终于是得以团聚,享受着一段只属于他们的甜蜜时光。
  只不过,其实所有人都清楚,祭乐的身体一直是每况愈下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