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菜垄

  那两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杜清和不知道,但他知道,他们很可能在村里待不下去了。农村自古以来都是八卦传播极快的地方,毕竟是一个村的,哪家出了点什么事,不出一天,全村都知道了。不管走到哪,都有同村的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心理再强大,也无法抵抗得住。
  要是疑心大一点的,感觉谁窃窃私语都像是在非议自己。
  这样的环境,谁顶得住?
  哪怕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地痞流氓,都无法抵挡得住流言蜚语。不过,这些不是杜清和所要担心的了,他只需要操心承包的菜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再招两个勤恳一点的菜农,再给他们打打鸡血,画一张大饼,然后就让梁老汉代为管理一下。其实不用杜清和说,梁老汉都是很上心的。
  别看梁老汉都五十多六十岁了,但他的思维还算灵敏,知道这算是一个试点工程。一旦丰祥村的蔬菜出名了,整个村子都能转型种蔬菜,说不定真的能带动全村富裕起来。
  “大家都是求财的,我也不说什么大话,空话。我承包这里的土地,就是想种一点城里人吃不到的,想吃的,没有农药、化肥的蔬菜。这种蔬菜,价格会比较贵,刨去运输费用,比种植粮食要划算得多。一旦做出品牌了,有了产地效应了,我可以给全村的村民引路,让你们种出的蔬菜,都能在市场上面贩卖!
  别看你们现在的工资不高,但我之前说过了,一旦蔬菜卖出去了,每个人都有奖金,我保证不低于五百块钱!
  刚刚你们也看到了,那两个害群之马,我都信守承诺,给了他们工钱。至于你们,我只会更加优待!只要你们肯勤力做事、用心种菜,发财大家一起发!”
  这么接地气的话,村民们自然是喜欢听的,甚至旁边围观的村民,恨不得加入当中来。
  至于那原先雇佣的十个村民,干劲也提起来了。
  会议散了之后,杜清和对梁老汉说道:“村长,很快我会成立一个公司,到时候不仅生产蔬菜,还收购蔬菜,帮村民贩卖蔬菜。很快冬天了,我想在这里弄一个大棚蔬菜,你看怎么样?”
  “这很好啊!高(gao)州很多山,但我们村例外,有这么多田地,最适合搞大棚蔬菜了。”梁老汉叹了口气,“其实一开始种火龙果也是可以的,但是错过了时间,人家的火龙果成气候了,我们要是种火龙果的话,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啃骨头……”
  杜清和神秘一笑,说道:“这也不一定。”
  在杜清和想来,只要打响了丰祥村有机蔬菜的名声,有机水果还远吗?到时候,借助有机蔬果的名声,还愁卖不出去?
  所有的关键,都是要建立起品牌来。
  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也很容易搞砸招牌的事。
  人性总是贪婪的,一旦有了一点名声,知道赚钱能靠名声很快就能变现的时候,他们还会老老实实种菜种水果吗?到时候,为了更快种出蔬菜,更快能赚到钱,什么农药、化肥都搞上了。
  别把农民想得太高尚,也别把人性想得太高尚。不说所有农民都是这样,但肯定会有几个害群之马的,一如之前那两个游手好闲的货。
  就杜清和知道的,在他老家,也是在高(gao)州,但是离高(gao)州城比较近,村里的农民种东西,自家吃的和拿出去卖的农作物,分得很清楚。有熟人到家里了,他们会说:“吃吧,都是种来自己吃的,不打农药化肥!”
  就这么一句话,看出农民式的狡猾来了。
  梁老汉一愣:“种火龙果还能赚钱?”
  “现在不行,但不代表以后不行。”杜清和觉得,这还得看运作。把名声运作好了,维护好了,自然种什么都有人吃。要是自毁长城的话,那也怪不得谁。
  梁老汉是不相信的,别说杜清和了,就算是来扶贫的那些小年轻干部,都没有一个敢拍胸脯说肯定能行的。
  不过,杜清和是“大老板”,是梁老汉要服务好的。
  “杜老板,那你还有什么工作指示吗?”
  杜清和连忙摆手说道:“别别别,村长,你这么说就是折煞我了。我哪里敢有什么指示啊,说实话,我就是一个开餐厅的,也不懂种菜。”
  梁老汉笑笑,说道:“那你不去看看你的菜田?”
  “行,那就去看看吧!”
  杜清和的菜田,算是村里比较好的土地了,一垄一垄的挺整齐。种菜不比耕田,耕田还得耕牛,或者是犁地机挖送土壤才行。种菜就不一样了,把菜垄给垒高,种完一茬蔬菜需要翻土的时候,拿着钉耙耙几下,再晾晒一天两天的,又能继续种下一茬蔬菜了。
  毕竟种水稻,需要软硬适中的土壤;而种菜,最好是较为松软的土壤。
  这不,杜清和雇佣的那十几个菜农,一开始的工作就是借犁地机来,配合人力,挖出了适合种菜的菜垄。
  看着密密麻麻的,竖条型的菜垄,杜清和觉得赏心悦目的。
  秉着多品种选择的原则,杜清和让梁老汉主持种了菜心、白菜、生菜、芥菜、油麦菜、豆角、豌豆、西红柿和黄瓜。甚至还预留出一亩地,专门种植番薯的。这不是为了种番薯,而是为了吃番薯的叶子。
  可能很多人没吃过番薯的叶子,要知道番薯浑身上下都是宝。底下的茎块就不说了,番薯甚至要比大米还贵,在潘州,一斤番薯得要四五块钱,而普通的一斤大米,也就是两块多点而已。要不然怎么说,种水稻不能赚钱呢,这米价也太低了。可要是米价高的话,更多的百姓叫苦不堪。
  所以,农民想要赚钱,特别是粤省的农民想要赚钱,就得降低种水稻的比例,种点高经济附加值的农作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粤省的生活成本高呢?就拿潘州来说,明明是一个四线城市,愣是消费高得让人咂舌。农村的收入,国际的消费果然没说错,甚至能比得上内地一些二线城市的消费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