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节

  他想到了自己能做的事。
  项燕还在想如何入城保护楚王启逃走时,楚王启给李牧递了投降的文书。
  “寡人可降,只请勿伤国人。”
  李牧接到楚王启的信后长叹一声,对秦军下令,入城后不可掠夺。他会整理城中财物,悉数分发给秦军。
  李牧带兵向来大方,他的兵不需要破城后掳掠也能积攒大笔财富,所以他所带的兵军纪十分不错。
  蒙恬乐呵得就像是一个初上战场的小兵似的,身为副将却去亲自传令。
  秦军上下得到命令后没什么反应。
  他们跟随李牧十几年,破城就再没劫掠过,将军不强调也会这么做。
  劫掠还可能自己受伤死亡,等着武成君给他们分东西,分得的财物才更多。
  李牧向军队下令之后,又出面劝降城下楚国溃兵,并打开一条通道,让不愿投降的溃兵离开。
  项燕惊讶无比。
  这些溃兵将来组织起来,都能继续抗秦。自白起首推歼灭战后,其他六国有样学样,都知道不能给敌人留下有生力量,能杀多少人就杀多少人。何况秦国的军功制可是人头制!李牧居然将溃兵放走,岂不是放虎归山?!
  项燕看不懂李牧现在所做的决定。
  但李牧给他留了一条生路,他抬头看了一眼城墙,还是顺着那条生路离开了。
  他见李牧此举,就知道楚王肯定要投降。那么他也就没必要再留在这里。
  项燕决定回到陈都,聚集溃兵,推举一位楚国宗室为王,继续抵抗秦国。
  “将军,你给楚王展现的诚意太大了,他出尔反尔该如何是好?”蒙恬也有些不解。
  李牧摇头道:“我本来入城就不会劫掠,算不上诚意。至于放过溃兵……呵,溃兵砍了一天城墙已经力竭,他们本来就已经无用,该被驱离战场,以免干扰秦军攻城。”
  蒙恬道:“给溃兵留一条生路逃走的原因,是不让溃兵消耗秦军?”
  李牧露出赞许的笑容:“现在拿下项城才是要事。拿下项城,楚国残余城池就能被轻易攻破。若有残兵到其他城池,也不过是将我们轻易击败项燕,和楚王已经投降的消息传过去,极大地削弱敌人士气而已。”
  蒙恬再次受教。看来打仗也不能一味歼灭。
  秦军自己派人去宣扬项燕已败、楚王已降的效率,哪有这群溃兵四处逃窜宣扬的效率高?
  何况他们都吓破了胆,不知道会给秦军编排什么比现实更神奇的事迹,比秦军实话实说更能吓到人。
  蒙恬在心中的小本本记下。他在武成君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为主将者不会着眼于一场战役。主将在开战前就要决定好既定目标,每一场战役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这就是全局观。
  蒙恬仰头看着四十过半,仍旧意气风发的将军,心中充满了向往。
  我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名将!
  李牧道:“不过我相信熊启,他既然说要投降,还开出了‘勿伤国人’的条件,就是真的想降了。”
  蒙恬点头。
  如李牧所料,楚王启在看到溃兵被秦军放走之后,真的率领卿大夫出城投降。
  他不仅为李牧奉上了降书,还给楚人发布诏令,让他们投降秦国。
  秦国已经尽取天下,只剩下楚国这少许几块地。秦代周的格局已经形成,楚人再抵抗也不过是徒增伤亡。
  楚王可以为楚国殉,但楚人不需要。他们可以成为秦人。
  楚王启又给秦王政写信,希望秦王政能成为一个爱民勤政的贤明君王,成为天下人的明君。
  “你如果去咸阳,可以富贵终老。”李牧道。
  他明白自家学生的性格。对韩王、齐王等国君,政儿是捏着鼻子对他们好,迟早会悄悄折腾他们。
  楚王启这样身上有闪光点的国君,政儿会真的保他一生荣华富贵。
  楚王启道:“纵观六国,无一位国君殉国。总该有一位国君,让后世人对这个时代的落幕多一分敬意。”
  他仰头看着楚国的天空:“楚国八百年,末代楚王总该有些气节。”
  李牧道:“请楚王放心,我会善待你的家人。你的生母还活着,过得很好。”
  楚王启惊讶地睁大眼睛,然后哭着笑道:“我这一生,唯一愧对的就是亲母。”
  说完,他朝着西北方向跪下叩拜。
  而后起身。
  “武成君,末代楚王愧见祖上,不堪入祖陵。请将寡人葬在春申君身侧。春申君或许不会嫌弃我。”楚王启擦了擦脸上的尘土,系好了头冠,“寡人……我尽力了,春申君应该不会怪我。”
  李牧道:“当然。若楚王顺利继位,与春申君君臣相宜,或许楚国会成为秦国大患。”
  楚王启笑道:“这是我这一生听过的最高的评价了。”
  他取下腰上长剑,叹息道:“此剑为我还是太子时,春申君所赠。”
  楚王启在群臣的哭泣声中,用春申君所赠宝剑自刎,仰面缓缓躺下。
  李牧半跪在楚王启身边,深叹一口气,回头令秦军肃穆默哀,为末代楚王送行。
  “楚王自殉楚国,请楚人勿再抵抗。”李牧对楚国众臣道,“不要辜负楚王牺牲,请诸公去剩余城池劝降。”
  卿大夫皆哭泣着答应。
  楚国此刻还不算被灭,但楚国已灭。
  就算之后有人自称楚王,“末代楚王”这个名号,只会死死地钉在楚王启身上,无人能夺。
  李牧在想,政儿得知此事后该如何应对?
  楚王启这一死,会让他在楚人心中地位变得很高啊。
  ……
  咸阳城在半月后便得到了这个消息。
  秦王政沉默许久,对张良道:“看看楚王,再看看韩王!”
  张良“啪”的一声把手中文书砸在了书案上。
  秦王政收回视线,继续沉思。
  半晌,他道:“就给楚王启和春申君建一座祠堂,将他们供奉起来。”
  张良道:“你不怕他们声望太高?”
  秦王政道:“他们声望高,才能让楚人对楚国更加离心。若春申君不被赐死,若太子启不被废弃,楚国何至于如此?”
  张良木着脸道:“楚国的结果还是会如此,只是秦国会打得困难些而已。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阻挡。”
  秦王政道:“当然。”
  秦王政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发出一声叹息:“六国君王,仅有楚王启还算有些国君的模样。可惜楚王启竟然不是正常继位,而是被项燕拥立。”
  张良眼中也露出些悲哀。
  楚王启这样被将领拥立上位的国君,得位可谓是非常不正了。如果不是楚国有秦国这样的外敌,项燕拥立他当楚王,他楚王的权力肯定会旁落了。
  楚王启继位的时机也不好。他继位的时候,楚国只剩下淮北那一小块地,几乎灭亡的时间就已经摆在了眼前,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如楚王启自己所说,他去当这个楚王的时候,就是奔着亡国之君去的。
  如果说公子启从秦国出逃时,那个“楚王”的位置还算吸引人,所以他的选择情有可原。
  但他从魏国再次前往楚国时,就已经完全和利益无关了。
  楚王启确实值得敬佩,也值得与春申君一同被供奉祭拜。
  再看看六国其他国君,一个个天潢贵胄,几乎没有吃过苦,继位十分顺利。就算是赵王偃继位时稍稍起了一些波折,不过几日王位争夺便平息。
  那些国君被国家国民奉养,却不思回报;楚王启生长于秦国,却愿意为楚国殉死。
  真是讽刺。
  “那项燕似乎想拥立个楚国宗室当王,继续与秦国为敌?”秦王政讥笑道,“他还真是折腾,全家都在秦国了,还那么折腾。”
  张良阿道:“虽然项燕无用了些,但精神可嘉。”
  秦王政摇头:“精神?什么精神?楚王启以自己的性命让寡人善待楚人,希望楚人不要出现无谓的伤亡。但项燕呢?他捆绑楚人,徒然制造更多的伤亡。楚人是该感谢他,还是该恨他?”
  张良:“谁知道?我等又不是楚人。”
  秦王政道:“哦,对,你对韩王现在……”
  张良抽出剑,狠狠砍掉了秦王政书案的一角,然后把旁边椅子踹倒在地,愤怒转身离开。
  秦王政叹气,对蒙毅道:“你看他,是不是脾气越来越不好了?”
  蒙毅:“……”
  蒙毅本来想一直跟随朱襄。但朱襄担心张良会和政儿起冲突,所以让蒙毅赶紧回去。有蒙毅打圆场,或许政儿和张良不会闹得太厉害。
  于是蒙毅不情不愿地回到了秦王身边,也成为了秦王的内吏。
  张良身为韩人,虽是韩非的弟子,要当内吏也得先立下功劳才能服众。蒙毅自祖父起就是秦国重臣,秦王政可以随意提拔他。
  蒙毅回到咸阳宫后,看见秦王和张良三天两吵,终于明白张良为什么死活不肯来咸阳。
  他曾经愤怒张良居然轻视秦王。秦王让你当内吏是看得起你,你居然还不满?
  现在他开始同情张良了。
  他想起兄长给他写的信。蒙恬在十几年前随朱襄公南下后,常在信中对秦王进行委婉控诉。随着蒙恬逐渐长大,信中控诉越来越少,他都快忘记了。
  蒙毅因为害羞,不敢去朱襄公身边,没有伴随秦王政长大,所以对秦王政的了解不深。虽然有蒙恬书信给他预警,但他所看到的秦王政,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冷酷的人。
  秦王政还是太子的时候,在咸阳就处理过多起大事。先王处理一些大案的时候,经常是太子政亲自操刀。
  比如诽谤朱襄公的大案。
  所以蒙毅心中的秦王政形象,一直很高大很光辉。
  他实在是没想到,秦王政居然还有这一面。
  你气跑了张良,对你有什么好处?我们还要张良回来干活啊!
  “唉,他又跑了,他的事……”秦王政道,“你把文书抱去张家,告诉他兄长,张良又发脾气了,让他兄长劝他好好做事。”
  蒙毅忍了许久,实在是忍不下去。
  他仗着自己也是朱襄公的晚辈,对秦王政发起了质疑:“君上,你为何非得惹张良生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