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节

  其实最初,姜沃是更担心媚娘的——媚娘如今每日会替皇帝分奏疏,陪他一起看奏疏,站的是云端,看的是这天下大势,至高之权。
  但现在,姜沃倒是更慎于自身了。
  毕竟媚娘虽然离权力中枢最近,但她天天要面对皇帝,面对这个国家最高执掌人,许多事只是建言,尚不能一言堂。
  但姜沃走到了朝堂吏部中。
  在面对很多人时,她已经有了一言以决的权力。
  “战战兢兢,如临渊驾朽。”
  这句话是媚娘写了赠给她的,是出自先帝的《帝范》。媚娘与她感慨道:“不管是为君还是为臣,只要掌权者,都该有此心才是。”
  于是媚娘以此句自勉,也送给姜沃。
  人总要心怀畏惧。
  但哪怕有日日自省,也常与媚娘相谈,姜沃还是有些担心自己迷失在权力中。
  因而也嘱咐崔朝,到底旁观者才清。
  发现她不对,及时说出来才是。
  今日又提起此事,崔朝就笑着玩笑了一句:“我倒是不担心你迷失在权势里……”能长久对权势保持畏惧的人,担忧自己迷失的人,反而不会真的失去清醒。
  崔朝指着自己道:“但我真的担心你将来再迷失在美色里。”
  悠悠然:“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啊。”
  姜沃笑的险些连人带竹椅翻过去。
  *
  两人对坐吃了桂花糕后,天光大亮。
  姜沃坐着不想去换官服,带了点疲倦道:“好容易一日休沐,却也不能回去陪安安。”依旧要加班,不停地见人。
  案上摆着十来张名刺。
  都是今日要见的人——这还是能推公事的,她都推去吏部官舍相见的结果。
  但有些实在推不得,比如手持李勣大将军名刺要来投文卷的人,姜沃肯定是要见的。
  大环境如此,姜沃觉得,自己已经‘迅速腐败掉了’。
  崔朝也知姜沃对科举的想法,就劝了她几句,与其现在逆势而为,大改科举之制,不如先顺势将能拣的人才拣出来。
  姜沃点头:“其实我心里很清楚,科举,无论怎么折腾,都只与天下百分之一的人相关。”
  所谓寒门贡士,也至少是能读得起书的殷实人家。且学子能有资费一路从县、州层层考上来的,已经是大唐那前百分之一的人了。
  时代所限,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古代,再怎么折腾考试制度,读书这件事,也与天下绝大部分人无关。
  但……
  无论这个事实多不公平,但封建社会就是如此,不足百分之一的权贵官僚,来决定剩下万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能不能有生活。
  姜沃如何会不战战兢兢。
  如果她选错了官员呢。
  若是她记忆里的人与事,与此世并不相符,她的庇护又是什么?
  她与崔朝道:“我儿时听过一个故事。海边一只蝴蝶扇了翅膀,改变了一点风,但酝酿至海的另一边,就是一场风暴。”
  崔朝懂得她的意思:“风起于青萍之末,或许会带来一场润泽土地的雨水,也或许会成为摧枯拉朽的狂风。”
  姜沃点头。
  崔朝柔和道:“但你不是蝴蝶,也不是风。”
  “你是吏部侍郎,你会一直在朝中。”
  “人为官一世,怎么会一点儿不出错?便是你一时看错了人护错了人,只要你还在朝中,就能当机立断处置了。”
  姜沃颔首:是啊,哪怕会引起蝴蝶效应。
  但她却不再是一只单薄脆弱的蝴蝶了。
  *
  因这‘侍郎宅’中所有人,都是媚娘给姜沃安排的,除了女卫,便都是宦官。
  此时有人走来报,外头又有新的名刺递到‘阍室’(门房)了:“姜侍郎今日还再见新投名刺之人吗?”
  姜沃摇头:“先收下吧,今日不见旁人了。”
  她再次翻看了下案上名刺。
  排在头一位的便是阎立本与狄仁杰。
  崔朝见这张名刺也不由笑道:“看来阎尚书当真取中此人。不但向你力荐,还要亲自带这年轻人来见你。”
  听崔朝说起狄仁杰,是很自然的一句年轻人。
  姜沃听来却甚为感慨。
  狄仁杰,今年才二十四岁,比她还要小好几岁呢!可不是年轻人吗。
  见了她,无论从年纪还是资历上,传说中的‘狄阁老’都要妥妥称她一句前辈了。
  还有……姜沃拿出最下面两张名刺,是卢照邻与骆宾王的。
  他们的名刺之所以排在最后,是姜沃要给刚回京的卢照邻接风,正好就安排了与小宴一起见了。
  算来,卢照邻与她年纪相仿,骆宾王则比她小两岁。
  更别提初唐四杰里剩下两位,大约此时也就刚出生。到时候若有缘相见,都正经是她的子侄辈。
  她不由道了一句:“岁月催人老啊。”
  随着她感叹声落下,就见崔朝立刻看过来笑道:“怎么忽然这么说?人道色衰而爱驰,这就准备一代新人换旧人了?”
  姜沃再次失笑。
  一早上,笑过两次后,姜沃心情终于变得如秋日天空一样开阔明朗,愉悦起身去换官服。
  准备开始一日的繁碌加班。
  **
  姜沃是在正堂候着阎立本与狄仁杰的。
  正堂待客,最为郑重。
  阎立本走在前头,见了姜沃,两人很熟谙彼此见礼,之后阎立本就把身后的青年让出来,笑道:“这就是狄怀英了。”
  青年人上前:“晚生后学并州狄仁杰,见过姜侍郎。”
  姜沃目光落在眼前青年身上。
  细看后,便了然为何阎立本一见,就以‘沧海遗珠’夸赞其人,并且非要举荐了。
  姜沃作为袁天罡的弟子,观人自要观面相。
  只见眼前青年人生的眉目英挺,轩昂正气。
  虽还年轻,但姜沃却看出了几分神似李勣大将军青松一般的坚刚。
  并非只有文气——
  大唐的官员,文武并不泾渭分明,比如被贬至燕然都护府的前宰相来济,就是文武双全之人,李勣大将军都觉得他能去守边疆。
  姜沃记得,史书之上,狄仁杰六七十还做大元帅打过突厥。
  *
  三人分宾主入座。
  姜沃也是做过长辈,也问过别人家的孩子‘你考试成绩怎么样啊’这样的话。
  但此时询问的对象是狄仁杰,还是觉得颇有趣。
  她和声道:“只听阎尚书举荐,倒还不知,怀英想考哪一科?习的如何了?”
  *
  事关前程,狄仁杰在来此前也有不免有些紧张之意。
  尤其是阎师将他举荐给的,是在今岁学子中名声如雷贯耳的‘天子心腹近臣’。
  姜沃的为官履历,已经被今岁的学子们打听的清楚,也流传甚广。
  狄仁杰当然也听说过——
  而立之年的吏部侍郎,副知贡举,银青光禄大夫,册后副使。
  更有人扒出了她的师承与过往:师从袁李两位仙师,由太史局入仕,数年前就是先帝亲封的太史令。
  这一个个名头,已经盖过了她是位女侍郎这件事。
  在姜侍郎堪称‘平步青云’的履历中,最为学子们注意的,其实是当年她成名之事——于先帝举行的诗会上,只见了诸学子一面,且未知姓名出身的情形下,便精准选中了魁首卢照邻。
  可见师从袁仙师,当真有相人之术。
  这般多传说,真假难测,勾勒出一个过于模糊的虚影。
  而此番初见,所有沸沸扬扬传言与虚影,终于化作了一个人。
  狄仁杰抬头看清人的瞬间,忽然想起了王戎那一句‘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1]
  直到姜侍郎开始问话,狄仁杰才正神,开始向考官作答。
  *
  且说,今岁贡举开考的共有四科。
  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
  后两科都属于制科,并非每年都考,因朝廷近来需要更多‘法学人才’和‘算学人才’,今岁才特意开了这两科。
  当然,许多自诩正经士子的人,都看不上制科。
  皆是奔着进士科和明经科来的。
  而这两科考试的范围和题卷又有所不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