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剧本杀[无限]_714

  吴生物皱着眉问:“所以你们都觉得爆炸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爆炸?当然了,我是觉得,剧本安排爆炸的事情,一定有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定跟凶手的设计有关。”
  “不不不——”力校长紧接着道,“横幅一定不是自然爆炸。管大妈那儿少了冰块,马清洁那里少了鱼线胶带,而走廊里又有很多橘子……这是一个延时装置。”
  “哎?别都惊讶地看着我啊!高中化学忘干净了吗?相似相溶啊!”
  “你们不会不知道,吃完橘子不能摸气球吧?”
  几个人根据力校长提到的讯息又叽叽喳喳讨论了一阵子,大致还原了延时装置的脑洞。
  吴生物还是那句话:“可到底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阵沉默后,杨夜开口道:“我认为这就是自然爆炸,不是人为设计。”
  吴生物、力校长、项主任:?
  顾良:“0.0”
  杨夜从身上拿出鱼线和胶带。“这是我在天台找到的,你们去看过现场吗?”
  吴生物:“那我去的时候晚了。我去的时候没这些。”
  杨夜道:“这些就是我在天台上找到的,放在很显眼的地方。一会儿给你们看照片。”
  旁边顾良:“…………”
  “显眼,意味着刻意。”杨夜道,“包括那些橘子和果肉,完全没处理。你们觉得,如果这是凶手设计的装置,他会这么玩吗?处理这些证据,他未免太随意了。”
  吴生物率先摇了头。
  杨夜道:“所以我能想到的答案是,横幅是自然爆炸的。当然了,这不是随机事件,确实是剧本的安排,而与之环环相扣的另一起事件,就是我们被横幅吸引注意后,102宿舍的灯被宿舍内的顾班长点亮了。”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点——只有看见亮灯这个细节的人,才不是真凶。”
  “宿舍天台上挂的横幅非常大,因此爆炸声也很大。按理说,听到这样一声响,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去到操场上望一眼的。所以,那会儿没有出现在操场的人就非常可疑,我认为凶手之所以没出现,多半是在处理血迹。”
  杨夜停顿片刻,看了一下各人的反应,再继续忽悠。
  “你们想一下,5点半散会后,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做,没可能去天台布局。那么延时装置一定是5点前做的。可这是夏天,橘子皮的汁很快会晒干,如果要借冰块做延时装置,总不能随便把橘子皮汁放在冰块上。凶手只能提前准备冰块。”
  “想要减缓橘子皮水的融化速度,当然得在四周都盖上冰。那么这样中心包着橘皮汁、外面四周是冰块的玩意儿,只能是提前一晚上,凶手用借助某种模具制好的。”
  “这就意味着,凶手提前一天就计划好了一切。可是这不可能。”
  “死者李英语去图书馆,这是案发当天5点半开完会的时候,大家才会知道的事。”
  “再有,用爆炸声吸引注意力也好、干别的什么也好,这得建立在凶手知道大家在干什么的情况下。但他不可能未卜先知。这就意味着,这个脑洞不成立。”
  “我认为真正的案情还原应该是这样的,凶手想杀李英语,恰好她也落了单,于是凶手找机会去了图书馆杀她。但孟语文突然去了图书馆找李英语,这是一起意外。凶手杀人的事情被撞破,于是连孟语文一起杀了。”
  “所以,在凶手原来的计划里,他是来得及处理一切的,杀人、清理血迹、回归人群装作无事发生。但因为孟语文的意外,他回去的时间晚了,来不及洗干净手上的血迹。”
  “晚上6点35分,发生横幅爆炸,我们在操场上看见102宿舍灯亮,凶手则在抓紧这最后的机会处理证据。”
  “至于那些橘子皮之类的,是他后来伪造的线索。他做这个,一方面是为了干扰我们的思路,另一方面是为了嫁祸,把一切推给一个提前能准备好冰块的人,比如管大妈。只有她的房间有大冰柜,以及各式各样的模具。只有她能提前不知不觉弄好这些东西。”
  管大妈忍不住插嘴:“原来是这样!太狠了。确实不是我好吗!我没有用模具做过冰块!话说回来,你的分析确实是有道理,那会儿顾班长在宿舍,而我们其他人,也各自都有各的事情做,根本没可能去天台弄这玩意儿啊!”
  “如果弄了这个装置,一定是下午5点开会前发生。可是不可能!凶手那会儿怎么能提前预知横幅爆炸的时候,大家在干什么?——对,横幅就是自然爆炸,我同意。”
  杨夜点点头,再看了一遍众人的反应,继续道:“爆炸在昨晚6点35分发生,我、校长、主任,我们三个可以互相作证,我们都在操场,可以全部排除嫌疑;此外,我还可以排除吴生物。”
  “因为在下午讨论的时候,吴生物第一次陈述的时候,就非常清楚地说出了她听到爆炸声跑到操场后,看见102的灯亮了。她提到的这个灯亮的细节,非常关键,这与我、校长和主任在操场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所以吴生物没有说谎。”
  听到这里,顾良瞧杨夜的目光,简直五分无奈、五分欣赏。
  ——他这可太能了,不仅彻底把破案思路彻底引偏,还拉到了吴生物和管大妈两个人的好感。
  杨夜的声音沉稳地传来:“那么,杀害孟语文、李英语的人,就在高食堂、马清洁和管大妈之中。这三个人当时没有出现在操场,之前发言也没有提过灯亮的细节。”
  “但鉴于刚才提到的嫁祸手段,我觉得管大妈的嫌疑相对小一点。”
  “无论如何,我继续顺着这个思路,详细梳理一下这三个人的时间线。”
  “昨晚5点半散会后,这三个人和吴生物、孟语文一起去食堂准备晚宴。到达食堂后,五个人进行了讨论分工,讨论结束的5点50分,够成了一个时间线上的分叉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