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李隆基冷冷一笑,然而缓缓说道:“父皇身边接触的无非是些至亲之人,刘兄,你目光如炬,难道就瞧不出吗?”
  刘幽求思考了一下,然后吃惊道:“啊,莫非是她?殿下,若果真如此,实在不该呀。我们之所以起事,说到底还是殿下与她商议的结果。缘何如今刚刚事变成功,她就翻脸了?”两人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她”即为太平公主。
  李隆基叹道:“唉,刘兄,你还是不了解我这位姑姑啊!那日夜战禁宫,天明后我们在安福门上相见,姑姑一脸灿烂,将我夸得如花儿一般。我当时就觉得有些诡异:我们事变前未向她告知,她至少应该轻轻责怪我几句,还算正常。然她攒着劲儿不出一言,此事已然透出生分了。”
  刘幽求道:“殿下,此事有些不妙。太平公主深谋远虑,又会笼络朝臣,你应该及时修好才是,不可使裂隙扩大。”
  李隆基反问道:“刘兄,你以为如此裂隙可以修好吗?”
  “我以为可以。毕竟大乱之后,正该戮力治乱,一家人何必要生分呢?”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刘兄,你看似聪明绝顶,毕竟有糊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看出来吗?姑姑当初让崇简跟随我们的时候,她将我们视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就像她为长辈,我为晚辈,没有什么平等可言的。我们夜战禁宫之后,她实际上成为局外人,所以她全力把父皇推上御座,以此来反客为主。”
  “是了。圣上之所以发此诏敕,大约也是听从了太平公主的意见。殿下,我更加不明白了,没有我们夜战禁宫,相王如何能够成为皇帝,为何大功告成之后,圣上不对你这个功臣听之信之,反而要信太平公主呢?”
  李隆基又摇摇头,不再言声。
  刘幽求忧心忡忡说道:“圣上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是忘却了殿下的天大功劳,这如何可以?殿下,你不可坐以待毙。”
  李隆基轻笑了一下,说道:“坐以待毙?刘兄言重了,哪儿有你所说的不堪境遇?”
  “哼,这样的事儿多着呢。某人立有大功,别人惧其能耐,遂以高官厚禄将其束之高阁,以制其势,殿下不可不察。”
  “嗯,我知道了。刘兄,我在想另外一件事儿。我们交往的这帮人儿,除了你与绍京以外,其余多为武夫身份,或者如崇晔那样玩儿是一把好手,让他们上台面为重臣,实在拿不出手。我想呀,要抓紧把郭元振、姚崇、宋璟、张说、魏知古这些人调入朝中。”
  刘幽求有些纳闷,问道:“这些人多为圣上的旧属,自然听从圣上的言语。若圣上一直听信太平公主的主意,这些人若入朝中,太平公主岂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你还是不明白。韦安石为父皇的旧属,现在身居高位,他与我也没有什么亲密关系,然此人有一个特点,你莫非看不出吗?”
  “我实在眼拙。”
  “此人不攀朋党,不媚上,不唯亲,唯以圣贤之理来衡量事情。那郭元振等一帮人虽多为父皇的旧属,然他们与韦安石大致一样的脾性,所谓‘物以类聚’是也。”
  刘幽求明白了,说道:“殿下想让这帮人入主朝廷,形成仁义之风,以革前段乱政之弊。”
  李隆基悠悠说道:“是啊,我多读贞观故事,对那时‘君明臣贤’的氛围无比向往。刘兄,我们浴血诛灭韦氏,固然为自身免祸计,然我的心中常怀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朝野再现贞观时代的清明风尚,如此才是天下之幸。”
  刘幽求点头赞同。
  其实在李隆基貌似冠冕堂皇的话语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私心:自己除了起事的这帮人之外,再无其他的朝中人脉资源。李隆基深知韦安石这帮人吃够了女人乱政的苦头,他们皆思奉李唐为正朔,竭力想把朝廷恢复到清明为政的局面。若如此,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强势的太平公主干政,从而走到韦太后时的老路,李隆基想利用这一点成为自己制衡太平公主的手段。毕竟,这帮人多为李旦的旧属,将他们引为朝中重臣,李旦肯定愿意,太平公主也没有戒心,授任过程绝对顺利。
  刘幽求这时又想到一个主意,说道:“殿下,该是劝圣上早立太子的时候了。”
  李隆基心如电转,答道:“是啊,现在新皇上位,百官也大致稳定,就缺一个太子了。刘兄,你以为胜算如何?”
  刘幽求明白李隆基所指,遂答道:“我以为应有八成的把握。殿下,你若认为可行,明日朝会之时,我就率先提出。”
  李隆基沉吟道:“你来提出?只怕有些不妥吧。外人皆知你是我的人,所谓瓜田李下,这样岂不是有了痕迹了吗?”
  刘幽求反问道:“我若不率先提出,又有谁来说呢?”
  李隆基陷入沉思,他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儿,由此可以看到李隆基的朝中人脉资源实在窘迫!没奈何,也只好由刘幽求赤膊上阵了。他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斟酌好言语,千万不能授人以柄。唉,其实你一出言,别人定会以为我新立大功,以此为恃指使你出面。没奈何,只好任别人随便去想吧。”
  刘幽求在朝会时提出立储之事,由此激起了轩然大波。
  太平公主现在有拥立之功,其入宫之时更加气势逼人,可以直入直出,无人拦阻。
  李旦看到妹子前来,心中大为高兴,说道:“我正想着你呢,你若不来,我还要派人去唤你。”
  太平公主笑道:“这里非相王府那样好登门,四哥固然下旨让我可以直入直出,毕竟来一趟要费周折。四哥,你这数日在宫内还好吗?”
  “有什么好?唉,我早就说过不愿当这皇帝,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不说,还要处置那么多的烦心事儿。我那相王府与宫内相比虽小,然在那里住惯了,觉得处处都很亲切,不像这里,处处都透出陌生。”
  太平公主心想四哥还是老样子,许是他在漫长的岁月里果然修持好了心性,以致现在当了皇帝感觉不适应,遂劝道:“四哥不该有此心思,前段时候我们皆岌岌可危,如今大祸已然消弥,天降大任于你,此为你推卸不开的职责。四哥,你要打起精神。”
  “嗯,你今后要多入宫,我们一番谈说,就可轻松许多。”
  “我也不能入宫太多,有些好事之人若见我频繁入宫,弄不好又会鼓动言官,弹劾我妄自干政,如此我就吃罪不起了。”
  李旦道:“不妨。你我兄妹至亲,谁敢来妄言?”
  太平公主笑道:“对了,如此方为皇帝的气派,我瞧着欢喜。”
  李旦道:“我今日想见你,缘于今日朝会之时提到了立储之事。韦公当时说道,立储事大,让我与勋戚及重臣多加商议。你正好来,我想听听你的主意。”
  太平公主点头说道:“不错,应该抓紧立储了。此位若空置太久,定会引起世人的无端妄议,我意马上要办。”
  “嗯,那就抓紧办吧。妹子,你属意他们几个兄弟哪一个人呀?”
  太平公主正色道:“四哥如此问话太古怪,储位之立有朝廷制度和祖宗规矩,岂是我随便属意哪一个人?自古以来,为绝祸乱,向以嫡长者为储。四哥家中,嫡长者难道还有第二个人吗?”
  “哦,你也想立大郎为储。”
  “非是我想,规矩如此。四哥若不想多事,为何不这么办呢?”
  李旦叹了一口气,说道:“我难道不知这个规矩么?只是三郎刚刚立下大功,一些人在我耳边说要立贤者为储,如此让我犯了踌躇。”
  太平公主展颜一笑,说道:“四哥呀,你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还是犹豫的性子?天下世事纷纭,看似头绪繁乱,然其中不过一个‘理’字。就拿储位来说,你若立贤为储,就是破坏了自古以来的圣贤道理,有何颜面对天下人说理呢?”
  “然三郎确实功劳很大,若立大郎为储,就有些愧对三郎。”
  “你此为妇人之仁!三郎确实功劳很大,然你没有仔细想过他为何取得这些功劳。他若不是你的儿子,不是我的侄儿,他如何能一呼百应呢?说到底,别人看到三郎的背后是我们,他方能起事成功。四哥,你不要以为我在强词夺理,京城中如三郎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为何只有三郎能够起事成功呢?”
  李旦还是想不通,觉得妹子在这里说歪理儿。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自己还有其他儿子,妹子也有几个儿子,他们为何就不能如三郎那样奋起自救呢?
  太平公主明白哥哥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理儿,遂又说道:“三郎为我们的晚辈,他做什么与我们亲手去做没有什么两样,那么不让他做什么,他也只有听从。”太平公主此话,显露出蛮横的态度。不过为儿女者以孝道为先,太平公主此话也不为过。
  李旦不想为此事多伤脑筋,遂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事让我再想想,总而言之,须以稳妥为要。”
  “好呀,若要稳妥,当然要立嫡长者为储。”太平公主又紧逼了一句。
  李旦听出了妹子话语中的异音,诧异道:“妹子此前最喜爱三郎,与我那几个儿子连话都不多说。你缘何现在改了性子,莫非不喜爱三郎了吗?”
  “四哥呀,你现在当了皇帝,眼光就不能等同于常人。国家大事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来处置,像我现在之于三郎,一样喜爱如初呀。然储位为大事,难道我喜爱三郎,就要帮他说话,为此坏了规矩吗?”
  太平公主的这一番话义正词严,说得李旦一愣,脸上竟然有些挂不住,遂讪笑道:“唉,你为何不为男身呢?如此我就不用再费这份心思了。罢了,我们不说这个话题了,我自会稳妥处置储位之事。”
  太平公主又追问一句:“你以古制办吗?”
  “当然。若要稳妥,须各方都挑不出理儿。”
  看到哥哥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太平公主心里大为满意,遂快意说道:“好呀,储位一定,则万事皆顺。四哥,我今日前来,主要想向你进言,要想治世,须选良臣。”
  “嗯,我知道。朝中之官既多又滥,多为‘斜封官’,没有几个会办事的。我既然当了皇帝,手下须有一批能臣帮我办事,否则以我一人之力,事儿办不好,还会把我累得半死。”
  “好呀,四哥能这样想,肯定是一个好皇帝。四哥,我向你推荐几个人儿如何?这些人皆有相者之才,不用之实在可惜。”
  “好哇,他们是谁?”
  “我现在只想到了三个人,他们是被贬为外任的崔湜、窦怀贞和卢藏用。”
  李旦哈哈大笑道:“妹子,你怎么会想到这三个宝贝?他们献媚韦氏,又多劣行,口碑甚差,这怎么可以?”
  太平公主又正色道:“我们不提他们的品德,这些人的才具怎样?”
  “嗯,他们皆有能耐。不过他们的品德太差,能耐越大,危害更广。”
  “我却不这样认为。太宗皇帝之朝,有一个大臣叫封德彝,你知道吗?”
  “我知道。”
  “他在隋朝之时也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人物,然他当了大唐之臣,将其坏心思皆收起,规规矩矩办了不少有益之事。我之所以提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崔湜他们若能如封德彝那样收起劣心思,四哥再把他们管严一些,这些人还是能办些有益之事的。”
  “只怕不容易。封德彝死后,太宗皇帝方才得知他曾暗地里协助太子建成,坏人就是坏人,那是不好改的。”
  太平公主有些不高兴了,说道:“瞧你,我好心好意替你出主意,莫非我想帮倒忙不成?四哥呀,你当了皇帝,须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才是。哪个人没有毛病呀,能将其能耐为我所用,方为本事。”
  李旦笑道:“好了,我难道不知道你在真心帮我吗?你不要着急,我记住这三个人了。也罢,把他们调回京城,边用他们边观察,如此就不拂了妹子的好意。”
  太平公主笑了,又郑重说道:“皇帝是否为明君,关键是如何知人用人。四哥,你注意到了没有,跟随三郎的那帮人出身低微,这一次因立功登上高位,不说他们有些跋扈,他们因为缺乏历练,这处政能力一节就太稚嫩了。我听说,群臣们对他们的议论颇多。”
  李旦点头说道:“不错,我注意到了。别说他们,就是那些万骑将士因为自恃功劳,近些时日在京城里也十分跋扈。我这些日子正要想些法儿,让他们收敛一些最好。”
  太平公主笑道:“四哥,我们还是想到一起来了。”
  李旦一拍脑袋,说道:“对了,这里有一道上表,却是弹劾钟绍京的。你过来,我们瞧瞧该怎么办?”
  太平公主大喜,问道:“什么人竟然敢弹劾钟绍京啊?他可是刚刚立下大功之人。”
  “是一名叫岑羲之人,他现任右散骑常侍。”
  两人走至案前,李旦翻出岑羲的那道上表,将之交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接过上表凝神观看,只见其中写道:“绍京虽有勋劳,素无才德,出自徒弟胥徒,一旦超居元宰,恐失圣朝具瞻之美。”
  原来钟绍京以中书侍郎之身参知机务,亦为政事堂议事宰臣之列。李隆基的这帮密友毕竟出身层级太低,现在乍处高位,其议事和处理政事之时,往往出乖露丑,他们又是春风得意之时,所以言语间绝不吃亏。他们上位时日不多,早引起了同僚们的极度不满,私下里常常诟病他们的从政能力。
  太平公主观罢,感叹说道:“四哥,看来官吏须逐级上升,还是很有道理的,像刘幽求和钟绍京他们,本来为一个低品小官,因立了些功劳,一下子成为重臣,其才具就显得捉襟见肘。我刚才向你建言召回崔湜他们,正为此意。”
  “嗯,你有些道理。妹子,你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呢?”
  “钟绍京毕竟刚刚建功,因言行不端将之罢官有些太过。可罢其京官,将之派至京外任一刺史即可,这样正好让钟绍京有一些历练机会。至于这个岑羲,其一片公心敢于弹劾现在炙手可热之人,看来是有为之人,我觉得应该擢拔之。”
  李旦仔细想了想,遂说道:“好哇,就按你说的办。”
  “我以为,岑羲此表须在朝会上宣示百官,号召百官以岑羲为楷模,皆以公心办事。四哥,你刚刚即位,朝中须有新气象,正好从此点切入。”
  “好呀,你想得很周到。下次朝会上,就把这个事儿办了。”
  太平公主满意地离开宫中,其行在路上,一直在想岑羲这个人物。她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应该让萧至忠前去示以招揽之意。毕竟,自己今天的寥寥数语,使岑羲的仕途一片光明,实有知遇之恩的。
  太平公主的一番话坚定了李旦的立储之志,他决定按照嫡长制的规矩立李成器为太子。次日午后小憩后,李旦令人将五个儿子召入宫中,他有话要说。
  李旦搬入宫内居住后,五个儿子依旧住在兴庆坊,只不过门额上又重新换了招牌。
  五兄弟约齐后一同进宫,他们入殿后依序参见李旦,然后依令归于座上。李旦今日刻意在侧殿的静房里接见他们,这里空间较小,他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叙话,可以营造出很温馨的气氛。
  李旦转头将儿子们看了数遍,然后满意地说道:“你们兄弟五人自小亲爱,至今友好如初,我很欣慰。许多兄弟们长大之后,为了蝇头微利,动辄争得头破血流,让人心寒。我可以自诩地说一句:我的儿子们永远不会。”
  五兄弟面面相觑,想不通父皇今日为何说出这番话来,座中唯有李隆基心思甚敏,他隐隐猜出父皇今日可能要谈储位之事。
  李旦目视李成器道:“兄弟和睦,主要看老大做得如何,大郎这些年友爱兄弟,付出甚多,我还是很满意的。”
  李成器低头说道:“父皇谬夸儿子了。其实我们家庭和睦,缘于父皇性情恬淡,对儿子们的过失包容甚多,儿子们努力秉承父皇之风,如此渐行渐积,方有今天。”
  李旦笑道:“我当了皇帝,身边奉承者日多。你莫非也学了此调,也来奉承我吗?”
  座下的几个儿子不禁轻笑,场面的气氛变得活泛起来。李成器答道:“儿子只是实话实说,不敢妄自奉承。”
  李旦道:“这就对了。我们一家谨慎处事,不敢狂妄,如此方能平安走到今天。我现在当了皇帝,你们居家或办公时依然要谨慎做人,方为正途,不能随着境遇变化而变。”
  这是父皇的训言,几个儿子齐声答应。
  李旦闭目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今天把你们叫过来,是想商议一件大事儿。前次朝会上,大臣们提出亟需迎立储位。我这两日细细想了,此事重大,又须稳妥,我们可先商议一番,然后再到朝中宣示。”
  座下五人没有言语,静听李旦下面的话。
  李旦缓缓说道:“我想好了,大郎成器仁义为怀,谦逊慈爱,极得兄弟爱戴,又符合立嫡长为储的规制,可立大郎为太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