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无形

  章惇与苏轼之间没有私怨,两人抛开政治,还是有很多可聊的。
  苏轼坐在章惇对面,慢条斯理的吃起来。
  章惇停住手,打量着苏轼,见他面色从容,潇洒随意,有种出尘之态,道:“你不适合官场。”
  苏轼喝了口稀饭,郎然一笑,道:“我不适合,你章子厚就适合?我仕途坎坷,但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王相公在朝时,你饱受非议;王相公致仕,你处境堪忧;元祐初至官家亲政,你流放岭南七年。就算是现在,你一舒胸中抱负,酣畅淋漓了?”
  章惇剑眉一挑,旋即道:“不谈政事。”
  苏轼擦了擦嘴,道:“我听说,你们变法派内部,对你不满的声音日益增大,如果官家不再支持你,你能撑多久?”
  章惇看着苏轼,忽然有些失笑的摇头。
  苏轼也笑,道:“我知道你不是眷恋权位的人,但现在情势如此,你应该想办法全身而退了。”
  章惇笑容一直在,拿起馒头,慢条斯理的撕着吃。
  苏轼看着他少有的古怪表情,有些认真的道:“你应该知道眼下的情势,你必须要准备好,你应该清楚,如果你猝然致仕,会对朝局,对整个大宋造成多大的影响。”
  章惇站起来,在边上的小炉子上的瓷锅里盛了碗热的,道:“你还要不要?”
  苏轼看着他的背影,道:“我不是来求官,也不是来逼宫,朝局到了这个地步,你必须要有个妥善交代。”
  章惇盛好,又坐回来,喝了一口,道:“谁让你来的?苏相公还是什么人?”
  苏轼见他点破,坐直身体,道:“一些忧国忧民的人。但你应该清楚,没人希望我大宋乱套,你再怨恨他们,都不能否认这一点。”
  章惇笑容更多,与苏轼对视,道:“你们错了。”
  苏轼面色不渝,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章惇面容平静又严肃,道:“你们不了解我,更不了解官家。官家绝对不会允许你们想象的那种情形出现,我也不会,所以,我不会走。”
  苏轼沉色,继而就道:“官家矢志强军,你软硬不吃,朝野已风声鹤唳,你打算怎么做?”
  章惇吃的很慢,看了眼外面,道:“回去告诉你们那些人,他们不会得逞的。也别想着回来了,如果他们继续见缝插针,四处乱跳,我会让你们后悔的。”
  苏轼皱眉,他知道,章惇没有开玩笑,还是问道:“你到底想要怎么做?如果你走,章楶也得走,政事堂,枢密院都走了,朝局怎么办?”
  章惇擦了擦嘴,道:“我说了,你们想多了。既然回京了,就留下吧。给他们写信,都老实点。”
  苏轼越发看不懂章惇,见他站起来要走,肃色道:“你要做什么?”
  章惇没回答,径直出了门。
  轿夫已经准备好轿子,护卫都在等着了。
  苏轼看着他的背影,不断的拧眉。
  ‘君臣相争’朝野传的沸沸扬扬,苏轼知道,了解的自然更多,深知其中的凶险。
  章惇还没大门,忽然间一个政事堂小吏急匆匆跑过来,道:“大相公,宫里的消息,皇后娘娘要生了。”
  章惇与他身后的苏轼几乎脸色齐变。
  孟皇后的身份非同一般,错综复杂,她要是生下儿子,那就是嫡长子,几乎是注定未来大宋的君主!
  章惇神色微沉,道:“坐我的轿子,一起进宫。”
  苏轼肃容点头,跟着章惇进轿子。
  这时,消息已经传遍了大宋高层,各相公,尚书等都蜂拥入宫,哪怕王存也暂停行程,赶入皇宫。
  仁明殿外。
  赵煦背着手站着,一脸的紧绷,双眼都盯着紧闭的房门。
  他边上,朱太妃,赵佖,赵似,赵佶,赵幼娥等一大群人围着。
  朱太妃比赵煦还紧张,双手紧握在一起,伸着头,四处张望。
  门内,孟皇后的痛苦叫声越来越大,撕心裂肺。
  赵煦一动不动,内心焦躁不安,恨不能冲进去。
  几个小家伙也绷着脸,完全不敢乱动,一声没有。
  章惇,蔡卞,章楶等人赶过来,行了礼,就站到了一旁,目光也看着房门。
  里面是当今皇后在产子,一旦是皇子,将对朝局以及未来的大宋,有着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影响。
  苏轼是唯一一个不在朝的外臣,此刻紧锁眉头,一语不发。
  后面来的人就少了,大部分是重臣,孟唐是个例外。
  “啊……”
  孟皇后的惨叫声透过门传出来,令所有人揪心。
  朱太妃见赵煦一直绷着脸不说话,情知他紧张,一只手按着赵煦的胳膊,道:“别担心,不会有事的。”
  赵煦勉强的挤出了一丝微笑,还是一个字蹦不出。
  朱太妃回头看了眼,见一干大臣也是紧张不已,一个字没有,道:“你去远一点等,离的近不吉利。”
  赵煦可不信这些,拉着朱太妃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道:“您先坐。来人,搬椅子来,所有人都坐下……”
  赵煦话音未落,就看到门打开了,一个产婆端着一大盆血水出来。
  赵煦一下子就紧张了,迈步向前,朱太妃一拉拉住他,道:“别乱动,你进去产婆们会吓坏的。”
  赵煦一脸难受,只得转身又坐下。
  耳边都是孟皇后的痛苦喊叫声,赵煦怎么也镇定不下来,坐在六神不定,转来转去。
  蔡卞,章楶等人对视着,没有上前。
  他们这些外臣,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章惇抱着手,转头环顾一圈,见着苏轼,忽然上前与赵煦低声道:“官家,臣建议,工部尚书一职由苏轼接任。”
  赵煦正焦急不安中,听着就道:“准了。”
  章惇顿了顿,道:“官家,是苏轼。”
  赵煦这会儿已经反应过来,回头看了他一眼,又瞥向苏轼,稍稍沉吟,道:“好。”
  苏轼虽然是‘旧党’,却是‘旧党’的蜀党分支,一直被排挤在朝廷之外。他要是入主工部,就能进一步收拢‘旧党’势力了。
  章惇见赵煦清楚答应,又道:“臣建议,‘军改大略’由兵部主导,折可适,郭成,种师中分驻北方三路。京中大营,分别由宗泽,楚攸,种建中为主将。”
  这与赵煦想法差不多,赵煦嗯了一声,强力撇开孟皇后的惨叫声,侧头与章惇低声道:“可以。暂时不要强行合并各路,实际运作,以十三路为用,合理划分。力争三年时间,将军队规模控制在六十万左右,抛开不必要的包袱,将军费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军队是维护我大宋最重要的基石,不可大意,必须谨慎小心。枢相,王相公那边基本没问题了,各路将帅问题也不大,朝廷这边,你来办。”
  章惇躬着身,道:“是,臣明白。”
  赵煦点点头,再次看向孟皇后的门,神情焦急忐忑。
  章惇站起来,缓缓后退。
  在他们聊天的时候,众人一直注视着,好奇章惇在这个时候,到底与赵煦说了什么。
  谁又能想到,令朝野纷纷扰扰,剧烈不安的‘君臣相争’,就在这样的场合,君臣之间,三言两语的化解于无形。
  苏轼还是一脸的忧心忡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