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作家 第134节

  任何决定,总是权衡利弊,是要利益最大化,当然也要看汗阿玛的心意,万一他要彰显帝王之危,或笔者真的写了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呢?
  胤禩:“儿臣不知道,您就不能直接告诉儿臣该怎么做吗?”
  康熙想了想,下决定道:“让老四,再去一次江南,此案你别插手,朕转交予老四来办。”
  胤禩一听不用他亲自去一趟,也知道汗阿玛是想让倾城避嫌了。
  就是已经忙碌不行的四哥又多个任务,恐怕真的要像骡子一样哼哧哼哧得干活去了。
  胤禛是连夜被人从四贝勒府请来的紫禁成,一路上还在猜测发生了什么事,宫门锁上了汗阿玛命人连夜召见他,一定是重大的事,心里不安,眉头直跳啊!
  待来到汗阿玛御前,就见老八也在这儿。
  大半夜在汗阿玛这儿看见老八那张脸,心里顿时就踏实了起来。
  老八在这儿,代表着不是什么天塌的事。要只是汗阿玛独自一个人召见人,才叫人心中一沉。
  康熙将《南山集》交给了老四,命他以钦差身份,前往江南查抄《南山集》,并命他安排人去济南将在淄川云游笔者抓了审问。
  次日朝会,康熙便下令命四贝勒胤禛去视察各地河道与堤坝修建情况,为第五次南巡做准备。
  人们只当是胤禛又领了差事,毕竟他此前就在办治河要务,现在派遣他去视察倒也情有可原。
  胤禩在戏文里没瞧见有关于《南山集》的消息,他想了想,便问起了胤禟。
  胤禟陷入回忆的时候,养成了咬拇指指甲的习惯,以前胤禩见了,拍拍他胳膊他就能回神,就是至今这个习惯还没改过来。
  咬拇指的深思会让他沉浸在回忆里,也会让他回忆起更多当年的细节。
  胤禟想起来了,一拍脑袋:“汗阿玛怎么就派了老四去呢?”
  胤禩:“派他去有什么不对吗?”
  “《南山集》案,写了前明太子被害,《南山集》案发前汗阿玛才将朱三太子案给判了,这不是在指桑骂槐吗?别的大儒写文章触及避讳,汗阿玛或惜才而宽容以待,为成案件,戴名世却仍难逃死罪,即使他是个人才,且已入朝为官,又是会试第一名,有是殿试的榜眼,要不是当时的状元被人指认舞弊,他恐怕就是个三元夺魁了,能人确实是个能人,就是据闻其年轻时桀骜不驯,于国子监进学时也时常口出狂言。”
  要问胤禟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只要有关于老四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恨!
  他深沉道:“但是老四继位后没多久,就为戴名世翻案了。真就半点不把汗阿玛当回事,他就是个冷心冷情的,你还老和他好,说不定转头他就要在背后暗算八哥了,八哥你可一定要小心他。”
  “可能是另有隐情?”胤禩无奈道。
  胤禟不满道:“哪有,他屁股就是歪的!”
  胤禩:“……”
  做皇帝的,哪有不维护自己统治的,老四继位后不维护大清统治这说不过去,还真不至于歪屁股。
  胤禟:“八哥别被老四骗了,你现在越来越向着他,还为他说话!”
  “你也猜到了我这一世在做什么,既然决定了以后不去争,总要为我们都留下最好的后路才是,”胤禩笑道:“对待其他兄弟我是既交好又保持距离,四哥也是交好的兄弟之一,我不仅和四哥好,和二哥、大哥他们关系也好,但是唯独与你关系最好。”
  胤禟给他哄顺了,兄弟两个相视而笑。
  胤禩摸着下巴低头思索起来:“戴名世吗,得去查一查这个人,他既然这么厉害,总不至于在民间没有名气。”
  胤禟道:“戴名世高中榜眼时都五十六岁了,那一年……”
  他沉默低头:“那一年,汗阿玛重审拥立八哥为太子的群臣。”还给八哥判了个谋储之罪。
  胤禩:“不对劲,五十六岁高中,可蒲留仙说那个人年岁不大。”
  胤禟心慌慌:“还剩四年,还剩四年就要到上一世的那时候了。”
  “然后汗阿玛又反悔立回了皇次子胤礽为太子,那时候大哥,哦对已经关进去了。”
  九子夺嫡最激烈碰撞的时候。太子被废,大哥被圈禁,八哥被判罪……
  越是接近这个时间点,胤禟越是有心乱如麻的感觉。
  奇妙的是,索额图竟然缓解了他的焦虑。
  胤禩安抚他:“这些事,已经不会发生了。”
  “但是,老四那就是个刻薄寡恩,不记恩情但记仇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八哥你有没有听我说话呀,你听我说啊!”
  胤禩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转身嘀咕接下去要干什么。
  “还是与汗阿玛商议一下,那个什么朱三太子案是个什么情况,得派人去查,这会儿事情都还没影,会出那么多事,可见当时朝局不稳,可想而知当时汗阿玛有多焦头烂额了。”
  “大哥那边还不知道怎么样了。”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啊,不如先放一放大秦,有空写一写大唐吧!”
  八哥絮絮叨叨的像个老婆婆,背着手在身后走远了。
  胤禟呆呆地立在原地,拉开门去看外头,呼唤他:“不是,八哥,你有时间倒是把大秦传奇写完啊!那么多人等着呢,大唐又是什么啊——”
  再一眨眼,八哥已经消失了
  胤禟这才意识到,八哥是溜走了,他嫌弃自己太啰嗦。
  “不,等等,为我还在等大秦传奇的结局啊!”
  其实不仅胤禟在等《大秦传奇》完结篇,天下人也都在等,没见御史都对胤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吗?
  “八贝勒最近没什么差事吧?”
  “没什么差事,以前只听说裕亲王夸赞过八贝勒办事能力好,但那时候八贝勒跟着裕亲王重建东王庙,或许也是他们关系好才夸的。之后也没见八贝勒领差事啊!”
  没差事的皇子,像是失宠的皇子,如果有人故意问那位皇子“你好像没差事吧?”
  那可能有羞辱的成份。
  可若是有人问八贝勒一句“你最近不是没差事吗?”
  懂的人都懂,那人的意思定是“既然没事,那你还不快写?!”
  多少人恨不得把八贝勒按在拴前写,年长自律的人不至于干这个事,抓心挠肝等着《大秦传奇》后续的年轻人可忍不住。
  备考科举的人都没时间看话本,理智也让那些刻苦的读书人分得清什么是主次轻重。
  可偏偏就庸人啊!
  有庸人将自己无心备考的过错,怪在八贝勒身上了。
  胤禩忙正事呢,哪儿有时间去写话本?《大秦传奇》是他考据最认真写得最痛苦的正经话本,圆了他幼时一个不想看感情戏的梦,也是他写话本,文笔磨砺至今写得最好的佳作。
  写的时候要有仪式感,一个人静静地写,忙起来的时候在马车上都不适合,不过最近胤禩对秦史考据已经告一段落,他没有开始动笔写大唐,而是在闲暇时间看起了唐史。
  有的话本啊,考据好了,思路顺好了,于是在脑子里完结了。
  胤禩叹息一声:或许我就是喜新厌旧的人吧?
  这一拖,就一直拖到了科举又一轮乡试开始,胤禩闷头干活,勤勤恳恳,整天都让人找不到人影。
  康熙却受到了波及。
  ——八贝勒开始写了吗?
  ——皇上,您管管您儿子啊!
  ——汗阿玛,八弟又在偷懒,您看要不要给他禁足什么的?
  ——“最近戏乐坊新排了戏,怪有趣的,叫《秦王绕柱》。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秦王背后的剑太长拔不出,于是当朝绕着柱子转……后来臣妾才知道这是八贝勒写得话本。皇上,那《大秦传奇》什么时候能写完啊?”
  康熙:“…………”
  第106章 反正后院起火的不是我略略略
  短时间内,在各处都出现这些声音,康熙就有点烦了。
  你们以为朕不想吗?
  他满腹牢骚,转眼—看胤禩在干什么?胤禩在帮胤禔找花楼老板的马脚,引胤禔去捉人呢!
  比起正事,话本又算是什么?
  康熙很满意胤禩的表现,于是再有人来催促的时候,只当充耳不闻,或是装傻,—旦有人将“暗示”挑明,他就训斥人。
  “话本?再出名气的话本,也难登大雅之堂,再来烦扰朕,朕就将大秦传奇给禁了,不让老八写!”
  说的是随口的气话,听得人心里头直发慌,生怕皇上真将自己亲自写了序的话本给禁了。
  八贝勒迟迟没有后续,等着看完结篇的人都惆怅满肚,昔日太子太傅张英之子张廷玉如今正在翰林院任职,担任翰林院检讨,做修书之事,主要是记录康熙亲征的细节。
  待在这到处都是文人的地方,总免不了入耳—两句有关于话本的事。
  康熙三十九年之前,他在家中备考,—心读圣贤书,还真没有关注外头日新月异的话本潮流。
  京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话本到处流传,说书的茶楼都开了好几座,没有那种高雅的茶楼,有些说书人搭建—个小棚子,招揽客人来喝—些淡水,也同样能赚得盆满钵满。
  考中以后,再走在京城里,只觉得风貌都大不同了。
  话本的风潮,对于文风的兴盛有积极作用,现在话本都能满大街都是,更何况在人们心目中更为正经的其他书籍与文章呢?
  各地的印书坊数量增多,规模增大,这也是盛世来临的表现,私人书籍流通广泛,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又该如何监管这些书籍呢?
  这些已经作为朝会内容,由朝臣提出摆在皇上御前商议了。
  今日张廷玉便听见昔日同窗作了首诗,以抒发—腔被篇坑底的幽愤之情,那人善写文章,八股文写得也好,做出来的诗自然也极为精妙,就是这首七言律诗表达的意思让人想要笑:我竟掉入了—个坑底之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如此就是打死我也不看。事到如今,唯有拉别人来陪我—起幽怨,方能缓解我的寂寞心情。
  听闻同窗发出的感叹,张廷玉哑然失笑。
  “话本而已,用不着这样较真吧?”
  同窗道:“你不懂,你要是去看了,你才会体会到我的感受。”
  张廷玉摇摇头,心里并没有兴起想看话本的想法,他并不是跟风的人,比起话本,他看史书更多。
  不过,最近宫廷之中养的戏人又排练出了新的戏曲,名叫《秦王绕柱》当真有意思。
  西汉刘向写了《荆轲刺秦王》,主人翁是荆轲,写得是壮士英雄荆轲前去刺杀暴君的悲壮故事。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惊,绝袖拔剑,剑长……剑坚,故不可立拔起!”(1)
  《荆轲刺秦王》之中所写的内容也被融入到了戏曲之中,那戏还蛮好听的。
  “秦王还柱而走。”
  “王负剑!王负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