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4章 教化之功

  这一路来,弘治皇帝是又累又乏,可放眼看去,竟是无一家人读书的。
  弘治皇帝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回头看了一眼挥汗如雨的方继藩一眼,方继藩咳嗽一声,却不做声。
  倒是萧敬道:“陛下,此处街坊,百姓多为粗鄙,虽勉强可有温饱,却是不知……礼义,陛下,咱们就不必……不必再走下去了吧。”
  弘治皇帝摇摇头,却突然一笑:“为何不多看看呢?看看也挺好,走吧,咱们继续去看看。”
  他居然拐过了另外一条街坊,继续让萧敬去询问。
  这一路稳下来,果然还是让人失望了。
  弘治皇帝吁了口气,依旧不做声,却突然问方继藩道:“继藩啊,此乃府城所在,可在朕看来,寻常百姓似乎不愿读书,却不知是何故。都说此地文风鼎盛,可朕却是一丁点都见不着。”
  弘治皇帝顿时觉得索然无味。
  随即一挥手:“去知府衙门,萧敬,你先去知府衙门里通传一声。”
  萧敬抱手:“奴婢遵旨。”
  …………
  这庐州知府王广听了消息,先是大惊失色,可验明了萧敬的身份之后,方知不假,他顿时打起精神,心里又忐忑,忙是带着庐州府文武官吏,在衙门口跪迎。
  不多时,弘治皇帝的车马便来了。
  却见弘治皇帝下了车,方继藩尾随其后,王广激动的不得了,拜下:“臣庐州知府王广,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步入衙堂,升座,而后左右四顾,悠悠然然的开口说道:“朕在凤阳祭祀列祖列宗,闲来无事,想四处走走看看,朕不过随便走走,不欲扰民,因而,也未大张旗鼓。”
  说着,他不禁顿了顿,抿着唇将目光投向王广,问道。
  “朕久闻庐州府文风鼎盛,王卿家,是这样的吗?”
  王广并不知,陛下先走了一趟街坊。
  他想不到,陛下率先就问起了本地民风之事,顿时激动的脸微红,要知道,这本就是他实打实的政绩啊,庐州府在自己的治理之下,政绩卓越,人人称道,陛下现在对这个感兴趣,显然,也是慕名而来。
  他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忙道:“陛下,臣惭愧的很,庐州府……哪里有什么文风,只不过……臣自上任之后,倒是倡导了一些读书的风气,这教化,乃是朝廷的重中之重,臣身为知府,责无旁贷……惭愧,惭愧的很,现今陛下从天而降,突然问起,臣更是惶恐……惶恐啊。”
  这显然是客套话。
  其实王广恨不得在自己的额头上,刻在老子在庐州教化办的最好的字样。
  弘治皇帝听罢,不禁微笑,目光轻轻一敛,便端起身旁的茶盏,呷了口茶:“朕对庐州府多有耳闻,听说论起教化,你这庐州府最好,却不知,这庐州府教化方面,可有什么称耀之处。”
  王广精神一震,他知道自己客气的差不多了,现在是该亮明自己的真实实力了。
  王广道:“前年,南直隶乡试,高中举人者,百三十人,庐州府在南直隶之中,本是声名不显,往年不过中六七人而已,可在前年,中了二十四人。”
  说到这里,王广面泛红光。
  二十四人啊,这可不是小数目:“且本府秀才陈进文,高居榜首,名列第一,为南直隶解元。到了去岁,本府举人入京赶考,金榜题名者,竟有九人之多,为历年之最。不只如此,在庐州,还有一段佳话,庐州有一户,姓刘,刘氏诗书传家,乃本地的典范,洪武高皇帝在时,就有人高中进士,家学渊源,可见一斑,传至今日,已是开枝散叶,其宗族有百六十口,其中中秀才者,二十一人,中举人者,五人。去岁科举,竟有三个族兄弟同时登科,这岂不正是一门三进士吗?”
  王广说到此处,面带红光,高兴的手舞足蹈。
  他继续道:“还有一户,父子二人,皆为举人,此番进京,儿子虽未中,可父亲却登科,其子年纪还小,将来,定也是前程远大,这父子双进士,想来是必定的了。”
  “臣到任之后,重修了府学,整肃了学风,除此之外,但凡是秀才、举人,但凡是要考的,臣一一都过问,嘘寒问暖,便是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这数年来,功夫没有白费。是以他们登科之后,大多都修书而来,表示感谢。其实这科举之事,最紧要的还是靠自己,臣所能做的,毕竟有限,能给予他们一些资助,或是搜罗一些八股文章,抄录下来,给他们寄送去,若对他们登科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帮助,臣也尽心去做。”
  说实话……
  王广的政绩是没有水分的。
  一个府,能出这么多的进士和举人,确实是让人惊讶的事。
  也足见王广花费了许多的心思。
  倘若是十年之前,弘治皇帝定会对这王广赞许有加。
  可现在……却是觉得怪怪的。
  王广看着弘治皇帝面无表情,心里想,果然是帝心难测啊。
  他毕竟是第一次面圣,而且接受陛下的奏对,因而心里还是紧张。
  既在想,开头的时候是不是太谦虚了。
  此后又想,后头的话,是不是有吹嘘的过份,反而显得自己锋芒太盛。
  如此反复的想着,心里忐忑。
  猛地,他想起来了什么:“陛下可否移圣驾至后衙廨舍。”
  弘治皇帝抬眸凝视了王广一眼,眉宇轻轻扬了起来,很是诧异的问道:“是吗?可有什么玄机?”
  王广却卖起了关子。
  “陛下一观便知。”
  弘治皇帝来了兴趣,一张面容里不由泛起笑意。
  起身便随着王广到了后衙廨舍。
  这里是王广公务繁忙之余的休憩之所,弘治皇帝步入其中,便见满屋子,竟都是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放眼望去,可以说是书的世界。
  王广心里情绪高涨,他面带红光,激动万分的道:“陛下,这些……都是臣上任以来,搜罗来的诸多文章,都是自太祖高皇帝以来,所有的经义八股范文,朝廷这数十场科举,但凡是登科的八股,臣费尽心思,想了无数种办法,统统搜罗抄录了来,陛下请看……”
  他随手取出一个抄本,送至弘治皇帝面前。
  弘治皇帝打开第一页,便见了熟悉的八股题和破题字眼,之乎者也,密密麻麻。
  “陛下啊……臣搜罗这些,便是让治下的读书人,借去,让他们自己进行抄录,这满屋子的文章,统统都是八股经义集大成者,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臣便想,若是能熟读八股三千篇,这科举考试,岂在话下?”
  王广激动的嘴皮子颤抖,看着自己的心血,眼眶竟是不禁湿润。
  这些年,自己可是将心思都扑在了这上头,这才有了庐州府的文风鼎盛,有了庐州府的教化之功,现在,陛下亲来,自己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了。
  王广心里很骄傲,这些书籍可不是谁都有的,很多都是自己花心思搜罗来的。
  因此他也没注意弘治皇帝的表情,而是依旧滔滔不绝的炫耀着,就好像在细说珍贵的宝物。
  “正因为如此,臣的教化,在天下各州府,堪称冠绝天下,还有这几部八股范文,这些统统都是臣挑选出来的大作,都是臣亲手抄录的,臣在抄录时,感受到文中的精妙扑面而来……”
  弘治皇帝突然道:“这些八股文……若卿家都在搜罗和抄录,岂不是没有其他事可干了?”
  突然这么一个疑问,让王广一下子愣住了。
  他看着弘治皇帝,像泼了一盆凉水,嘴皮子哆嗦了一下,随即才道:“陛下,教化,乃是重中之重的事,只要教化成了,那么无为而治……自然一切都可……水到渠成。施……施政之要,重在人心,人心之要,重在教化,教化之要,首在言传身教,陛下……这……这……”
  弘治皇帝看着王广,格外认真的问道:“那么……这几年来,入学读书者,有几何?”
  “这……这……”
  王广自然说不出来,支吾了半天也没个具体的数目。
  弘治皇帝道:“既然重在教化,那么这仁义之学,理应深入人心才是,若是人人知书达理,才是大治之世,这……对吗?”
  “对,对。”
  “可庐州府上下,能识文断字,知晓仁义者,又有几人?”
  “这……”王广一时竟答不出来,他道:“庐州府现在有进士……”
  弘治皇帝失望的摇头:“朕想知道的是,在这里,有多少人入学,有多少人,能学的仁义廉耻,是十之一二,还是百之三四?”
  王广有点懵了,嘴角微微抽了抽。
  陛下这个问题,他听不明白啊。
  这和教化有关系吗?
  教化的事,是读书人的事。
  怎么和寻常的百姓,有什么关系了?
  难道平常百姓也得读书?
  一时王广不知如何是好了,他竟是踟蹰起来,答不上来,脸微微红了,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