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刘台事件

  谁知刘台并未给张居正长脸,反而狠狠地打了张居正的脸。
  越权报功,确实不是刘台的事儿。
  可既然做了也就做了,无非事后虚心实意地道个歉,然后在张居正面前扮扮可怜,事情也许很快就会过去。
  毕竟是张居正看中的得意弟子嘛!
  然而,刘台执意作死。
  一个人若是自己非要寻死,那谁也救不了他。
  张居正见刘台违例报功,按照惯常的手段,派人去调查刘台,结果调查到,刘台到任之后,自恃有首辅这个大后台,在同僚面前颐指气使十分嚣张……
  张居正了解后,气儿不打一处来。所以借着报功这件事,写信将风宪官刘台痛斥一番。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儿,刘台知道转弯,虚心接受批评,日后夹起尾巴做人,张居正还会给他锻炼的机会。
  然而,刘台是个只听得好话听不得调教的主儿,一收到张居正给他写的信,便以为张居正要惩治他了。
  当然,刘台这么想,也有一定的背景。
  因为当时一连几期的邸报上,都登载有官员因违反驰驿条例而受到严厉惩罚的消息。
  张居正眼里容不下沙子。他本是一个倡导重用“刑典”的人。
  这一点,作为门生的刘台,再清楚不过。
  偏偏在那个时候,另一位御史付应祯,因上本指责张居正苛政太严而遭到削官为民的处分。
  刘台心里就想:“与其让你不明不白地罢了老子的官,倒不如先告你一状,告你怙恩恃宠,把皇上当作傀儡,把百官当作仆役……”
  看,这不叫作死叫什么?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道歉,反而以小人之心先告人一状,而且说话完全不知轻重。
  “把皇上当做傀儡,把百官当作仆役……”这不相当于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吗?
  皇上怎么想?我是傀儡?
  百官怎么想?我们都是张居正的仆役?
  张居正怎么想?他娘的好你个刘台,老子那么重用你,你居然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是不是把所有人得罪光了?
  所以,当刘台弹劾张居正的奏疏《劾张居正疏》到达京城时,立即引起轰动。奏疏《劾张居正疏》长达数千言。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刘台是张居正重用的门生。
  也就是说,学生弹劾自己的老师。
  这在大明王朝是首例。
  因而,张居正读完这道奏疏后,险些气晕过去,感觉自己养了一只白眼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立即给皇上写一道辩疏,申请卸去首辅一职。
  为了这件事,在早朝时,张居正当着皇上和文武百官的面,跪在丹墀下痛哭流涕。
  可见,对张居正的打击有多大。
  朱翊钧亲自走下御座,把张居正扶起来,出言再三慰留,并当廷宣旨将刘台械掠到京,廷杖八十后贬到贵州都匀卫永不叙用。
  “刘台事件”虽然结束,但对张居正造成了不可沽灭的影响,尤其是心灵上的。
  每当张居正想起这件事,就感觉自己瞎了眼,被自己重用的学生弹劾,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
  当初怎么就没有听水墨恒的劝呢?
  ……
  ……
  吏部尚书张瀚,对刘台这个忘恩负义、疏于政事、说话不知轻重的家伙,本来就没什么好感。
  所以当时处理起来,没有一丝心理障碍。
  现在见吴中行旧事重提,便绷着脸没好气地答道:“刘台咎由自取,首辅大人摊上这样一个门生,实乃不幸。”
  “刘台做人确实有很大的缺陷。”吴中行慨然答道,“可他的《劾张居正疏》中所说的事实,也并非空穴来风呀?”
  “是吗?”张瀚将口音拖得又重又长,明显表示不满。
  可吴中行不管,继续说道:“比如,礼科都给事中陈吾德,因为早朝时与同事们聊天,对首辅大人免掉京官过冬发的护耳一事,说了几句风凉话,被人告到首辅大人那里。结果,首辅大人立即将陈吾德贬出京城。”
  “你想说什么?”张瀚生气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眼神已是相当的锐利。
  “请问冢宰大人,首辅大人这么做,算不算是怀私泄愤、擅作威福呢?”
  张瀚目光警然,很想发作,恨不得将他们撵出门去,心想你这两个年轻的小官儿,竟不知天高地厚,口无遮拦,居然敢在本天官面前如此放肆。
  只是碍于王锡爵的面子,不便呵斥。只得对王锡爵不轻不重地说道:“王大人,你的两位属下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依老夫看,他们神态举止不像是词臣,倒像是言官。”
  王锡爵不傻,鉴貌辨色,瞧出了张瀚不满的情绪,也听出了他话含讽刺,当即肃容答道:“冢宰大人,年轻人多激愤之词,还望你理解原谅。他们对首辅大人倒也没啥成见,只是守制一事的确牵涉到朝廷大法,他们想来听听冢宰大人的意见。”
  张瀚对王锡爵的辩解不以为然,深感两位年轻后辈有沽名钓誉之嫌,好言劝道:“年轻人,老夫知道你们的心思,不过是觉得守制问题上大有文章可做。但老夫奉劝你们一句,万不可为了博得虚名而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此话一出,吴中行和赵用贤两个不禁浑身一个激灵。
  而王锡爵更是一愣。
  张瀚接着又劝说道:“既然你们刚才提到刘台,他不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吗?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年轻人。”
  王锡爵惊问:“冢宰大人,何出此言?”
  张瀚稍顿了顿,又把几人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才缓缓言道:“老夫年轻时也有这个臭毛病,为了名声和名气,有时喜欢铤而走险。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好笑。”
  王锡爵等坐得有点不舒服了。
  张瀚感慨地说:“可纵观历史,那么多有名人物,有谁不是过眼云烟呢?所谓的名人名人,因名而雷人而已……”
  吴中行和赵用贤脸色都微微一红,面对吏部尚书张瀚的训诫,感到他曲解了自己的来意,但碍于辈分又不便开口争辩。
  见两位年轻人脸上挂不住,张瀚抚须微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