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包拯也受请托?

  欧阳辩回头一看,呦嚯,同年蒋之奇。
  “颍叔兄啊,您怎么在这呢?”
  欧阳辩笑道。
  蒋之奇呵呵一笑:“不如状元郎官运亨通,现如今还是个区区殿中侍御史里行,虽说只是个殿中侍御史里行,然而还是有资格站在这里的。”
  欧阳辩一笑:“听颍叔兄口气,似乎对我这碑文内容有意见?”
  蒋之奇呵呵冷笑:“大宋言官,风闻奏事,不必透露信息之渊源,不必自证事实之真相,这是太祖太宗给予的权力。
  所以言官才能够无所顾忌,替官家纠察百官,若是还得自证真相,还得透露信息之渊源,言官哪里有这般精力?
  而且,这不是大理寺该做的事情么?”
  面对蒋之奇的质疑,欧阳辩颜色不变。
  他笑道:“颍叔兄说得有理,我并非在教御史台言官做事,而是在教察院言官做事,他院言官如何做法我管不上也不想管。
  以前如何,以后如何也都不管我事,但现在我是察院主官,我便要立下察院的规矩。
  颍叔兄一个殿中侍御史里行,是要来教导我怎么做事?”
  蒋之奇被欧阳辩反将一军,顿时脸色有变。
  他站出来出声讽刺,不过是投机罢了。
  在他想来,欧阳辩所作所为,肯定是得罪了御史中丞胡宿了。
  欧阳辩已经是御史台诸多御史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时候出来抨击欧阳辩,定然会成为御史台内的风云人物,定会被人称颂刚正不阿,耿介敢言的评价。
  这对一个御史里行来说,是个很好的评价,说不定能够成为主官也不一定。
  他原本想着欧阳辩年纪不大,面对别人的质疑,肯定要方寸大乱,这时候他趁机给挖个坑,就能够踩着他上位了。
  没想到欧阳辩竟然用他的话术来来对付他。
  蒋之奇急道:“季默误会了……”
  欧阳辩淡淡道:“季默也是你叫的,还有没有上下尊卑?”
  蒋之奇额头上有微汗沁出,脸色涨得通红:“咱们是同年……”
  欧阳辩呵呵一笑:“什么同年不同年的,你这是要结党么?”
  蒋之奇脸色一下子白了。
  仁宗最是忌讳结党,对什么同年、座师等等关系纽带是非常警惕的。
  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这个,要是有人去告他一状,他的前程就没了。
  欧阳辩看着蒋之奇呐呐不言,心里颇为痛快。
  这个蒋之奇,熟悉的人应该知道,就是他弹劾父亲欧阳修与大嫂吴春燕乱‘伦的,以至于让欧阳修差点遗臭万年,也让大嫂差点无法做人。
  欧阳辩有时候对欧阳修也是恨铁不成钢,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好吧,其实他就是护短,怎么着?
  欧阳辩到没有主动找事的意思,但蒋之奇自己非要凑过来找抽,那他就不客气了喂。
  欧阳辩扫了一眼远近围观的御史台同僚,大声道:“诸位同僚,辩初来乍到,不懂御史台规矩,年纪也小,终归不太懂得规矩,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辩先和诸位前辈道歉了。
  其实蒋里行说得没错,言官的风闻奏事是官家赋予的权力,咱们的确可以因此而发挥作用,但察院与台院殿院不同,察院的职责是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奏劾,小事则举正。
  察院本身的职责决定我们不能单纯的提出问题,还得找出问题是什么,好让受监察者得以纠正。
  所以我们察院必须经过调查,才能够有发言权。
  这一点上面绝非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批评诸位同僚,纯粹是我们察院在提醒自身要谨言慎行,莫要空谈误国罢了。”
  附近的御史们脸色缓和了下来。
  欧阳辩的话里行间颇为谦逊,也声明了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相对整个言官的权力根基发起挑战,只是因为察院本身职责的注重而已。
  这等解释他们是认可的。
  不远处的御史中丞公廨中。
  胡宿和包拯面对而坐。
  外面欧阳辩清朗的声音清晰可辩。
  包拯脸上有微笑,和胡宿轻声道:“如何,没有让你失望吧?”
  胡宿瞥了包拯一眼,没有好气地道:“铁面包公都来了,我还能如何?”
  包拯笑容越发温煦:“不是我要来为他说话,是怕你对他有误会罢了。”
  胡宿徉怒道:“在希仁眼里,我胡宿就是如此小肚鸡肠的人?”
  包拯摆摆手:“哪里哪里,我是觉得你们应该惺惺相惜,而不是视为仇寇而已。”
  胡宿笑了起来:“我倒是好奇,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怎么就为了一个少年专门跑我这里来说和,这是怎么啦,难道有人请托?”
  胡宿这话就是在开玩笑了,包拯哪里是受人请托的人。
  却听包拯无奈道:“唉,可不就是嘛!”
  胡宿:“……希仁兄,莫要开玩笑。”
  包拯无奈地看了看胡宿:“没开玩笑,是真的。”
  胡宿倒吸一口凉气:“谁能够请得动你啊!”
  包拯苦笑:“官家。”
  胡宿腾地站了起来,急道:“此言当真?”
  包拯无奈道:“我包拯岂是信口雌黄的人。”
  胡宿赶紧道歉:“希仁兄莫怪,只是过于吃惊罢了……希仁兄,官家……怎么如此看重这小子?”
  包拯摇摇头道:“武平兄,近几年国库充盈,朝堂上下没有再受到缺钱的困扰……”
  胡宿愣了愣:“不会是这小子的功劳吧?”
  包拯点点头:“这几年你在外任不太清楚,我却是三司使,自然了解的比你多,可以这么说,国库能够充盈,全靠他。”
  “嘶!”胡宿倒吸一口凉气,“希仁兄,这话说大了吧?”
  包拯微笑起来。
  胡宿看到包拯的笑容,余惊未消,赶紧虚心请教:“希仁兄,您给说说?”
  包拯点点头:“至和二年,西湖城建设,汴京城税赋突增,当年国库如久旱遇甘霖,解了燃眉之急;
  嘉佑一年,农业银行建立,所放青苗贷,解民倒悬,活了百万灾民,国库也因此多收了几百万贯;
  嘉佑二年,央行筹办,嘉佑三年,央行上交盈余利润多大四百万贯;
  嘉佑四年,央行分行支行设置诸路,赋税激增,国库多收了四千万贯;
  至于今年的数据,你也是知道的,蔡君谟那家伙天天吹嘘,尤其是央行深耕的荆湖北路,今年所收赋税可是比得上两浙路这样的富裕路了。
  ……今年朝廷岁入可能要破天荒的破亿了!
  这些,你以为是谁的功劳?”
  胡宿脑袋嗡嗡响。
  “这些,就是一个堪堪十五岁的少年所为?……这是在逗我吗?”
  包拯端起堪堪要凉透了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不觉得冰凉,反而觉得舒坦。
  胡宿看到包拯这般作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