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百官反对

  如今执掌尚书省事物的正是与姚崇并称“姚宋”的一代贤相宋璟。
  宋璟持天下之正,为官清廉方正,在他的率领下朝廷吏治大兴,满朝文武的风气已经大改。
  所谓上行下效,什么样的宰相,什么样的百官。
  宋璟带了一个好头,整个朝堂的风气也日渐纯正,多是作风干练的能人干吏。
  一切章程运转的极快,遇事绝不拖拉。
  裴旻的奏章在第一时间通过尚书省传到了宋璟的手上,瞧着奏章里的内容,这位当朝第一相,脸色瞬间变了,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他怎么敢?
  开陇山,修葺乌鞘岭!
  数以百计的治世文臣皆想过此念,但凡了解情况,悉知内情的,莫不敢说半字。
  裴旻怎么就敢?
  宋璟变了变脸色,不敢有任何怠慢,将这封奏章放在了最重要的位子,送入宫中,由内侍摆放在太极殿的御案之上,只待明天早朝时满朝文武一同商议。
  此事关系重大,绝非一人一言可以决定的。
  宋璟一宿未眠,琢磨着裴旻奏章里记载的事情,翻阅了近乎一整夜的资料书籍。了解西域商路,了解陇右,了解陇山、乌鞘岭。
  直至早朝来临,上了年岁的宋璟,直接顶着黑眼圈参加了朝会。
  “有事起奏!”
  随着高力士的一声高喊,堂下文武却无一出班。
  如今天下早已安定,大唐经济蒸蒸日上,国力日益强盛,军事也一扫之前疲软,战无不胜。前些日子,天下大旱。面对如此考验,大唐一样经受住了。
  除了重灾地陇右,天下几无灾荒之色。
  即便是陇右,在朝廷的支持下,通过裴旻与一众干吏的努力,也未有饥民出现。
  诚乃盛世因有的景象。
  这文武百官,各尽其责,也未有什么大事。
  李隆基本就是一位极会享受的皇帝,也乐的清闲。
  依照惯例,李隆基只要处理了御案上几分重要的奏章,便可宣布退朝。
  他拿的第一份奏章便是来至陇右裴旻的。
  李隆基对裴旻那一手楷体正书有着深刻的印象,只是看了头几个字,便知此奏章来至于陇右裴旻。
  提了提精神,李隆基认真的瞧着:奏章上将陇右面临的情况分毫不差的细细表明,陇右北是荒芜大漠,南是巴蜀山川,东是陇山,西有乌鞘岭,虽位于经济要地,却如困在囚笼一般。直至最后,方才说明来意,恳请朝廷认可,开陇山修葺乌鞘岭。
  看到开陇山修葺乌鞘岭这几个字,李隆基拿奏章的手,情不自禁的抖了一抖,险些握不住小小的奏章,眼中满是震撼惊疑,定了定神,方才道:“此乃陇右节度使、按察使送来的奏章。他应百姓所请,力陈开陇山,修乌鞘岭……”
  他这话还未说完,朝堂上已经是一片议论之声。
  “不可,裴国公此举大不可为!”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便是负责钱粮的户部尚书王琚。
  王琚最近与裴旻走的挺近,尤其是莫离驿的盐田开发。
  裴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一批盐已经开采出来,就等着销售往陇右、长安、凉州等地。
  他们就如蜜月期的夫妇一样,如胶似漆。
  但是裴旻这一提出开陇山修乌鞘岭,王琚这位大唐王朝的钱袋子立刻翻脸了。
  莫离驿的盐田固然重要,但是哪里比及的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利润?
  开陇山修乌鞘岭,一但实行,意味着在竣工之前,中段的商道将无法通行。往来东西的商队要多耗费近乎一月的时间,才能抵达长安。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开陇山之难,修乌鞘岭之困,没有六七八年的时间,焉能成事?
  这中线堵塞多年,加起来会造成多少影响?
  人皆有私心,王琚亦是如此,户部是六部中地位最高的一个部门,当官当到他这个份上,离宰相之位已经临门一脚。
  只要不出什么幺蛾子,成为一国之相不过是时间问题。
  作为大唐的管家钱袋子,王琚比谁都清楚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经济效应。
  一但丝绸之路出现状况,以李隆基大手大脚的花钱性子,朝廷经济将立刻出现赤字。
  身为户部尚书,一但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就意味着是他王琚不合格,影响他的仕途升迁。
  这种情况,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见到。
  “陇山海拔千丈,曲折险峻,山势陡峭。山中之石,多是花岗岩、玄武岩,质地坚硬,刀枪难伤。真要强开陇山,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多少时间。若是别处,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臣相信以裴国公之能,确实可以强开陇山。至多不过耗费一些时间而已。但是陇山位于西域商道东段的必经之地,一但陷入开山修路状态,意味着商队虚另行他路。对于我大唐有百害而无一利。”
  王琚言辞凿凿,激动的面红耳赤。
  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苏颋也出班道:“陛下,臣也觉得国公此事过于轻率。于出发点来考虑,国公确实为了陇右百姓不假。陇山、乌鞘岭影响了陇右十数万百姓的生计,这毋庸置疑。可陇山、乌鞘岭这条商道更加关乎着我大唐的经济,关系到整个天下的发展。陇山、乌鞘岭一动,受影响的不只是陇右一地,此事不能不慎重行事。一但西域商途受到影响,我大唐的经济将会受到重创。尤其是现在恶钱流通过于厉害,朝廷意图收缴民间私钱,熔铸为式钱,以利天下……在这关键时刻,经济更容不得出现任何差错。”
  李隆基默然以对。
  伴食宰相卢怀慎向来与裴旻不对付,有的没的都会给他上眼药,此刻亦不例外,正义言辞的大步出班道:“陛下!所谓年少气盛,不知轻重,莫过于此。国公一心为陇右百姓,这点值得称道。但是……岂不闻苛政猛于虎,徭役胜似狼。国公有壮志雄心,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名垂青史,可以理解。却不知如此滥用民力,实是在走昔年隋炀帝杨广之路,败国殃民,祸患无穷。”
  他此言一出,不可谓不诛心了。
  直接将裴旻的提议视为为了自己的名望,而将大唐推向亡国的境地。
  自他们三人之后,满朝文武也频频发表看法,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大局,坚决反对开陇山,修乌鞘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