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少年天皇之九:新时代

  东兴四年(1654年),京都,春。
  自从去年年底大阪港大战后,幕府一战损失了十万精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表面上来看,他们在大阪城、京都还有十余万军力,在江户城附近的军力更是高达二十万,不过让他们胆战心惊的是,大阪港附近的总大将是幕府亲藩、御三家乃至整个幕府谱代大名中统兵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德川赖房,连他也败了,还有何人再担任此任?
  而德川赖房手下的人马七成以上是训练有素的武士,最好的武士、最好的装备都放到了大阪港附近,原本是不想让“化外蛮夷”大夏人深入到他们腹心地带,就在海边港口附近一战而定胜负的,没想到不出三日德川赖房便大败。
  尼堪亲自率领的三个加团加上神武军歼灭德川赖房军团后,立即包围了大阪城。
  这下,京都的军队,甚至已经抵达名古屋一带,准备在和歌山附近蛰伏的江户军队,在瀚海军与德川赖房的军队战事最胶着时突然出现以彻底打破平衡,进而将瀚海军赶出本州岛的计划彻底落空了。
  一个罕见的情形出现了。
  京都、名古屋附近的援军都停住了脚步,不约而同缩回到京都城、名古屋城(德川光友尾张藩的老巢,巨城之一)。
  见此情形,尼堪立即让镇守九州岛的萧阿林统领一个军团加入到了本州战场。
  当敌人不再出来与瀚海军野战后,事情倒是有些出乎意料,但眼下对瀚海军来说,尽早占据有河港与大海相连的大阪城,并以此为基础与幕府徐徐展开对抗方为上策。
  似乎在呼应这一场影响日本国国运的大战,先是一场罕见的大雪,然后又在冬日下起了雨夹雪,瀚海军正忐忑着准备迎接冬日海上飓风的来临时,东西伯利亚、冥海(白令海)上强大的冷锋终究夺回了本就属于他的辉煌。
  冷锋将偶然来到日本附近的暖湿气流压缩回去了。
  那一年的年底,在琉球、台湾岛、中国长江以南的区域造成了大范围的降雪,史称“东兴大雪”,或“弘光大雪”。
  一度,长江也结冰了。
  由于南北不同气流的交织,一幕奇特的天象出现了,长江以北倒是提前出现了春暖花开的景象,而南方地区却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寒冬。
  但对于日本来说,一个正常的冬季开始了。
  尼堪让三个军团分别围住大阪城的北面、东面、南面(西面是淀川水),萧阿林军团作为谁预备队,没有休整多久就对大阪城展开了轰击。
  为了完好无损的拿下大阪城,瀚海军的十二斤尼布楚青铜炮只是对城门展开了轰击。
  与历史悠久的中原相比,日本人的城门就简陋多了,青铜炮在短时间里就轰垮了三座城门。
  当时,城里还有一万武士,三万农兵,瀚海军花了大约三天的功夫才彻底肃清整座城池,不过当最后完成肃清并拿下整座城池后,城池也打烂了。
  对瀚海军威胁最大的自然还是那一万武士,就是这一万人,让瀚海军又付出了半个步军旅的代价。
  幸亏,人数更多的农兵大多数都投降了,否则,要与人数占优的日军进行全面巷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占领大阪城后,尼堪让叶铎军团镇守大阪城,自己亲自带着三个军团北上。
  大阪城与京都城之间的距离不到百里,此时的京都城的规模还没有大阪城大,自然不能将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的各藩国军力全部安置在城内。
  于是,在东兴四年的一月份,在京都城外的旷野里,另一场大战上演了,战事与大阪城相差无几,在瀚海军优势火力的打击下,幕府军队很快溃不成军,但想跑又跑不过瀚海军骑兵。
  结局是注定的,由于已经接近皇宫了,此地的武士倒是宁死不降,瀚海军在大阪港俘虏了太多的日军后,也不想留太多俘虏了,便又施行了屡试不爽的那套,让农兵端着长枪刺向手无寸铁的武士。
  农兵后面是端着燧发枪的瀚海军,彼等稍有犹豫便面临铅子的射击。
  于是,对武士畏惧了上千年的农夫们在前后都有危险的情形下,最终还是想起了武士们长期以来对他们的迫害。
  血红雪白。
  那个冬季,京都城外的颜色只有四个字。
  城外大战结束后,此时的城内还有几万军队,不过此时的天皇陛下却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当时城里的统领是酒井忠胜和板仓重宗,作为德川幕府的核心家臣,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投降,不过虽然远离政治中心已经多年,天皇在此时的日本人心中,特别是在普通人心中依旧有偌大的威望。
  在一个特别的夜晚,天皇的老师、比叡山道场的主持由井正雪联络了一批对天皇有好感的中下层武士,在京都城展开了一直以来在日本上演不辍的“下克上”戏码。
  历史似乎在不断重演,在一场歌舞伎助兴的借酒消愁中,以由井正雪的儿子由井晓雪、服部香子为首的忍者对酒井忠胜、板仓重宗进行了成功的刺杀,并将一大批幕府的死忠武士首领当场斩杀。
  此时,由井正雪拿着天皇的诏书出现了。
  罕见地,自从镰仓幕府以来始终游历于权利之外的天皇头一次显示了他的权威。
  天皇控制了军队。
  当日,一封封诏书由由井正雪的骑兵飞向四面八方。
  “鸿蒙之初,始生扶桑。扶桑子女,索伦天照。亿万年前,本为一家。索伦大夏,天照大和,沧海桑田,始得重聚。”
  “大夏承诺,本州之地,仍由天照之后天皇统御,即日起,君主立宪”
  “京都以东各地,凡反正归来者,仍代天皇理民,德川幕府,即去尊号,若有不从,大和诸藩,共讨之”
  天皇的诏书只是在京都城以西的地方起到了作用,因为这些地方的西面是九州,南面是四国岛,北面的大海的控制权也在瀚海军手里,而先后经过大阪、京都两场大败之后,淀川水以西的诸藩军力被削弱的很厉害。
  随着以冈山藩、广岛藩为首的大藩投降,山阳道、山**诸藩也纷纷投降了。
  不过包括名古屋、江户在内的以东诸藩却并没有因为天皇的一纸诏书而主动投降,他们依旧以德川家纲为尊。
  什么天皇、大将军、武士道,能让大多数人做出正确决定的,还是实力与形势。
  这一日,尼堪来到了京都城。
  在敬思殿里,尼堪、绍仁两人对坐着,一开始也是对视着,最终还是绍仁示弱了。
  事到如今,也就不卖关子了。
  五年前,绍仁出痘(染上天花),因为此时天下只有大夏国能医此顽症,在幕府的安排下,绍仁到了济州岛治疗。
  此时大夏国医治痘症的方法自然是将奶牛**上由于染上天花病毒造成的溃疡组织注入人类患者身上,由于奶牛得此病毒后能产生抗体,并不会危及生命,而奶牛、人类山上的天花病毒运作机理类似,故此,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让患者事实上获得奶牛的抗体。
  当然了,依此时的生物学水平,将牛痘组织“注入”人体时,牛痘组织里除了天花病毒以及抗体外还有何物并不清楚,故此,虽然能医治大部分人,但并不能保证百分百痊愈,饶是如此,大夏国境内还是做到了八成以上的医治。
  八成,在这个世界,已经非常罕见了。
  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
  必须是奶牛,还是得了天花病毒的奶牛。
  这样的情形,自然只能在草原上有,其它地方就算想自己的奶牛得上天花病毒也无从下手,只有广袤的草原有足够多的牛群才能找到合适的奶牛进行治疗。
  当然了,以时下大夏国礼部医务司的水平,已经进化到在国营的专门的牧场故意让所有的奶牛染上天花病毒以随时应付人类可能出现的同类病毒——该类病毒对奶牛影响不大,但对人类却很致命。
  就在绍仁在济州岛治病时,大夏国已经用面目、年纪与他酷似的罗斗替换了他,而在那之前,罗斗也修习了好一段时间的日语。
  有这个谋划,自然是在宇久-对马海战中稻叶正能的那声惊呼。
  当罗斗替换绍仁后,又在济州岛修养了三年,
  前前后后五年时间,足够让罗斗熟悉以前绍仁身边的一切以及话音了,所谓“罗斗”在锡霍特山失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舅舅”
  罗斗开口了,他的汉话已经有些生疏了。
  “说吧,能够答应的朕一定会答应你”
  “我想见父亲、母亲大人”
  “没问题,明日你大婚时你自然会见到他们,同时,为了让他们能随时与你见面,朕已经任命你父亲为扶桑使,专门沟通大夏与日本国皇室之间诸事宜,今后,你可以通过羽田芳夫传话,你父亲、母亲若是方便的话,肯定会过来的”
  羽田芳夫,就是早已投靠大夏国的柳川静云的师弟,出羽国的忍者石田芳夫,其祖父为石田三成,与德川家族不共戴天,现在能为天皇效力,自然求之不得,自然了,石田芳夫并不知晓天皇已经换了人。
  “今后,该如何治理日本?”
  “哦,朕已经为你想好了,施行君主立宪制,首先,各藩国全部变成郡县制”
  “其二,各藩国的藩主或提拔到中央担任高管,或得到一笔财富后隐退,不同意者,杀无赦”
  “其三,像大夏一样,成立政务院,设置总理以及诸大臣,为了协助同为扶桑之后的日本国顺利实施这个制度,大夏将会派一批精通日语的官员前来,这第一任的总理嘛,不妨由由井正雪担任”
  “设立国防大臣,朕建议由柳川静云担任”
  “民间进行土地改革,在此期间,逐步剥夺武士们的特权,有阻挠者,杀无赦,民间施行义务教育,在开始的阶段,只能用汉语,至少在书面上,教学”
  “……”
  “放心吧,以瀚海军的武力,可保你无虞,今后,没了武士这一阶层,由农户、匠户、商户当道,他们会忘掉幕府的”
  “农户、江户的生活好了,也会吸引东面的农户过来,久而久之,待到时机成熟后,你自可一统全国”
  “……”
  次日,天皇陛下迎娶了大夏国皇帝的次女格根哈斯,分离了几千年的“两家”又融合到了一起。
  当日,罗承志、布耶楚克夫妇也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罗斗。
  说实在的,自己的儿子竟然有这样的机遇,这是他夫妇没有想到的,原本对他一人在日本国苦苦支撑还有些担心的,不过眼下他娶了尼堪的次女,想必他对日本国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便也放下心来。
  三日后,尼堪走了。
  他留下阿克墩三个军团镇守大阪、京都,让他名义上接受日本国国防大臣柳川静云的指挥。
  而萧阿林继续镇守九州岛,叶铎继续镇守四国岛。
  尼堪准备顺便去北海道,从那里坐船去美洲。
  他的那位在泪湖畔独居的纳瓦霍妃子阿尼听说得了重病,而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孙德丰、孙德容也六岁了,该去看一看了。
  他收到了阿尼让人带过来的一枚石子,一枚从蛇河边拾起来的血红色的心形石子,石子的正中有一条裂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