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到古代(种田) 第43节

  第65章 第六十五章、 自此,辛家的家庭式棋牌……
  眼下需要辛勇打算的事情很多, 东山村育的那些苗子暂且不说,新买下来的那个庄子,现在大部分的地都还空着。
  这次的洪水,潞村自然也没有躲过去。
  富商家的庄子很大, 养活着的佃户也多。
  通过牙行老板的介绍, 辛勇他们对那位富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位富商也算是个厚道人, 庄子上的地他每年都是租给潞村里的佃户种的。
  潞村和东山差不多, 都靠着山,不过潞村背靠着的鸡鸣山可不是个好地方。
  鸡鸣山虽然连东山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只是一座小山,但是山上灌木从多,野鸡也多, 所以才得了鸡鸣山这么一个名。
  在前朝,鸡鸣山是有名的土匪窝,天华建朝后,鸡鸣山上的土匪都被抓起来砍了头,剩下的土匪家眷都被朝廷打乱安置在了鸡鸣山附近的几个村子里。
  潞村里生活的村民大多都是当时安置的土匪后代。
  辛家人买的这个庄子,前面的主人是富商,再前面的主人是一名乡绅, 这宅子历来就是乡绅家的祖产,也是前些年乡绅家的孙辈染上了赌瘾,才把家里的祖产输了出去, 富商买下庄子也不过四、五年, 如今也得靠变卖钱财来维持生计。
  潞村虽然是个村子, 但是村子里一大半的土地都不属于村子里,长期是别人的私产。
  潞村拢共有四十几户人家,虽然和那一两百户人家的大村子没法子比, 但也算是个不小的村子。
  村子里就那么点地,家家户户分下来,一家就几亩地,自然是不够维持一家生计的,所以这几十年里,潞村的人都是靠在庄子里租地种过日子的。
  在卖掉庄子之前,富商和佃农们每年商定好的分成是三七分,地里的庄稼收获了后,富商得七成,佃户得其中的三成。
  辛勇听后,觉得这个分成比实在是太苛刻了,庄子的佃户们刀耕火种,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最后只能得到三成的回报,古代种地产量又不高,佃户们租种一亩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就只能得到几十斤粮食。
  在辛家人看了,这个分成比对佃户们来说,绝对是一种压迫和剥削,这要是放在五十年代,那是绝对的要被□□的地主老财。
  然而这是天华国,所有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就富商的三七分,都算是比较仁善的了,听牙行的老板说,再苛刻一点的还有二八分的呢。
  古代的人力不值钱,很多穷苦人家自家没有地,只能租种别人的地,佃户的日子大多不好过,就拿潞村的佃户们来说,潞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靠租种庄子上的土地为生,往往都是一大家子从年头在田地里忙活到年尾,半点都不得闲,就这样,一年之中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吃不饱的肚子的。
  今年丰昌府遭了灾,别的地方不知道,常县作为重灾区,地里的庄稼真是颗粒无收。
  地里的庄稼被淹了,结果就是收不上来粮食。
  这其中,佃户的日子那是最不好过的,在天华国,所有的佃户都是要和主家签订起诉的,契书里得保证自己租了主家的地后,夏收、秋收的时候只是要保证地里的产出达到多少斤。
  保证的这个数量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夸张,当然了,也有些佃户为了能够顺利租到主家的田地,在签订契书的时候会故意多报一点产量,要是不够的话,就从自己的分成里面匀点出来补上。
  洪灾过后,田地里的粮食虽然毁了,但是这契书依然是有效的,这遇到宽厚的主家,再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免了大家的租子了,卖庄子给辛家的富商就是其中之一,在自己已经快走投无路的时候,也没想着去剥削佃户们,硬要他们把之前保证的粮食拿给自己。
  有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在这种时候也不愿意放过佃户,拿之前立下的契书说事,非让佃户拿粮食出来,没有粮食就打欠条,再极端一点的,拖佃户家的妻女去抵债的事情,以前也是出现过的。
  这种事情虽然说出去名声不好,但是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也有那为了银钱而不要银钱的人。
  在大环境之下,辛家人就算在现代的思想熏陶下,不想压迫剥削佃户,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调高分成比。
  原本辛勇倒是想把庄子上的分成调成四六分,不过这个念头刚生出来,他自己就先否决了。
  调整分成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眼下大家都是三七分,他们要是调成四六分,那无异于是在扰乱行情。
  到时候佃户的日子倒是好过了,但是其他乡绅和富豪怕是会把辛家视为眼中钉。
  保险起见,这分成比辛勇还是没有改,还是三七分。
  庄子里那么多的地,也不能一直空着,辛勇他们去东山村看了一下,确定地里的各种苗子供应完租的那些地后就没什么剩余了后,也就死了在自家的庄子上种玉米和辣椒的心思,改让佃户们把地翻出来,等时节到了后,直接拿一半的地来种冬小麦。
  眼下离种冬小麦还有两个月多月,在这之前,佃户们的工作就是先把地给翻整出来。
  到底不是自家的地,佃户们对庄子上的地也不怎么上心,大部分地里都还盖着一层淤泥,就这样肯定是种不了小麦的,得把原本的地表层翻出来,再把淤泥盖到土层下面,说起来淤泥的肥力也不错,这地翻好后晾上两个月,到时候再种冬小麦,那麦子的长势肯定差不了。
  至于剩下的一半地,空着也是浪费,所以辛勇计划着种上油菜,这油菜也适合在冬季种植,油菜和冬小麦在十月份播种后,都是在五月份的时候收获,到时候再种玉米、红薯和土豆正合适。
  庄子换了主人,和佃户们的契书也得重新签订,为此辛勇又在外面跑了一天。
  这次李和豫大出血,几大船的粮食,他自己一点没留,全都分给了老百姓,只要是常县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是人到了西市的,一个人就能领十斤粮食,遇到了家里人口多的人家,这就是一百多斤粮食,省着点吃,又能撑上一段时间了。
  听说朝廷又拨了一笔赈灾银子下来,银子已经在路上了,这一个个的好消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大家都盘算着,等赈灾银子下来了之后,再去买上百来斤粮食,地里之前补上去的粮食和蔬菜大多长得不错,在入冬之前,多少也能有点收获,这日子过紧一点,总归是饿不死人了。
  也是古代的老百姓很容易满足,尤其是刚刚经历过天灾的老百姓,他们都不奢求能够吃饱穿暖,平常只要能够吃个半饱,他们就能踏踏实实地把日子过下去。
  相比之下,辛家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辛勇在外面跑来跑去的时候,田冬秀已经在家里把她的麻将桌子给支起来了。
  县令夫人刘氏算一个,林远志的妻子田氏算一个,加上田冬秀和辛芷,正好四个人。
  辛芷对打麻将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奈何田冬秀刚在状元巷住两天,还没融入群众,找不到别的牌友,硬要拉着她凑数。
  刘氏作为官太太,平常空闲的时候很多,田冬秀只是试探性的让辛勇去县衙请了刘氏一次,让她到家里来做客,刘氏在常县认识的人也没几个,她本人也愿意和辛家人打交道,所以她当时就答应了。
  田氏则是两个女儿都懂事了,家里的那点事也能撒开手了,所以田冬秀来请她去家里玩的时候,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自此,辛家的家庭式棋牌室就算是开业了。拉赫
  第66章 第六十六章、 哪里都不突出——就腰椎……
  这几日因为分发粮食的时候, 李和豫忙得是脚不沾地,现在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了县衙,一直到完全黑下来后才有空回后院。
  虽然朝廷补发的赈灾银子已经在路上了,但这并不代表整个丰昌府的人都能在家里躺平等着领银子了。
  昨日从府城来了信件, 要求丰昌府内所有的县城, 务必得官民一心, 赶紧补种粮食。
  这离入冬且还有些时间呢, 那地决计是不能就这样空着的,无论如何都得种上粮食。
  整个丰昌县十几万人口, 总不能全靠着朝廷的赈济过日子。
  冬日那么长,要靠着朝廷拨下来的那点银子,都不用得到年关, 一入冬就得饿死好些个人。
  虽然大部分庄户人家在洪水刚退下之后就已经补种上粮食了,但也有那些看着天热,舍不得白白浪费那几斤粮种的人。
  眼下府城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得补种粮食,府城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得把这事当成头等大事看待,要是有谁不把补种的事情放在心上,入冬后要是哪个县饿死冻死的人超过了正常数值, 那当地官员的乌纱帽就别想再戴了。
  李和豫也不想常县的老百姓入冬后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所以这两天他和县衙的衙役一直在常县下面的村子里跑,为得就是了解村民们地里的补种工作。
  因为辛家人租下了东山村附近好几个村的土地, 东山村那边李和豫就没去了, 东山村的地里育了那么多的苗, 那几个村子里的地肯定是没有空着的。
  毕竟连最下等的地辛勇都愿意花一两银子租下,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附近几个村的人, 各自登记自家要租出去的地是,那真是恨不得把田坎和自家的院子都给租出去换成钱。
  县衙大半的人力都在外面跑,常县拢共就那么几十个村子,忙活了两天口,各村的补种情况总算是登记完了。
  这天李和豫难得有空,想着自己这一两个月买酒、卖酒,又换粮、发粮食的,各种事情乱七八糟的忙活着,已经很久没有和妻子好好的聊聊天了。
  为了讨妻子欢心,李和豫还特地让乌长去点心铺子买了刘氏最爱吃的枣泥糕回来。
  这段时间妻子辛苦,他忙着顾不上家里,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的,前段时间为了卖酒,还一个人大包小包的,在路上奔波了大半个月回昌都卖了酒。
  李和豫提着随从买回来的枣泥糕,兴致勃勃的回了后院,准备和妻子坐在一起好好的品品茶,吃吃点心,再聊聊家常。
  然而让李和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高高兴兴的回了后院,刘氏却不在家。
  刘氏不在家,她的随身丫鬟也不在,李和豫把点心放在桌子上后,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一头雾水的开口叫人。
  李和豫作为常县的县令,家里拢共也没几个下人,他自己就乌长一个随从,出门在外,有什么琐事都是乌长打理的。
  刘氏倒是有两个陪嫁丫鬟,都是在娘家就磨合好了的人,不过他们来常县的赴任的时候,她留了一个丫鬟在昌都照看儿女,自己就只带了一个丫鬟在身边。
  到常县后,李和豫又从牙行买了几个仆人,一个厨娘、两个干杂事的婆子、还有一个看门的门房,至于马夫嘛,乌长就是,出门的时候,都是他赶的马车。
  像李和豫这样的小官,身边有这么几个人伺候已经很不错了,李家只是小富人家,和别人没法比,有的地方官员赴任的时候,丫鬟、小厮、厨娘什么的,乌泱泱的带上十几、二十个,排场倒是有了,不过每个月光是要给下人们的月钱,那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说起来李和豫现在靠着辛家的那些酒也算有钱了,不过那些酒值钱虽然很值钱,但是他还没有拿去变现,如今手头上的现银也没有多少,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乌长他们换粮食时带回来的那五千两银子。
  李和豫也不是铺张浪费的性子,手头宽松了后,他也没有再添置下人,主要是县衙就他和刘氏两个主子,事情不多,就现在的这几个下人已经够用了,也用不着再添置下人。
  这会儿听到李和豫的呼喊,正在隔壁收拾的屋子的粗使婆子连忙跑了出来。
  李和豫皱着眉头问道;“陶妈,夫人呢?”
  陶妈见怪不怪的回到:“回老爷,夫人去辛家了。”
  “去辛家了?”听完李和豫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刘氏去辛家了?不可能吧?之前她对辛家人一直都是淡淡的,不怎么上心,看起来也没什么要和辛家人深交的样子,怎么他只是在外面忙了几天,现在妻子都已经会自己去辛家做客了?
  李和豫现在真是一脑袋的问号,见他这样,陶妈一脸见怪不怪地补充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这几天夫人每天都要去辛家呀,每天早早的就去了,要到傍晚才回来。”
  也是这几天李和豫出门的时候早,回来的时候晚,不然他早就该发现了,现在刘氏每天和他都是前后脚额的出门,他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刘氏也是刚到家不久而已。
  刘氏刚二十出头,正是年轻貌美的时候,这要是换一家人,媳妇儿每天这样早出晚归的,那家的男人心里早就该犯嘀咕了,也是她跟着李和豫来常县上任了,公婆都远在昌都,管不到她。
  李和豫倒是没多想,只是觉得妻子现在每天都在辛家待这么久十分的奇怪。
  今天李和豫也是难得有空,所以他就想着干脆就去辛家接刘氏回家算了。
  辛家离县衙很近,走路也就几分钟的路程。
  李和豫之前就来过辛家,到辛家后,他让乌长上去拍了好几下门,都没听到里面有什么动静。
  李和豫站在墙边,暗自想到:回头一定要提醒辛兄买几个下人回家,别的不说,这门房怎么着也该有一个吧。
  辛兄靠卖酒得了那么多银钱,人不能这么节省,该添置的下人至少还是应该安排上的吧。
  想他堂堂县令,顶着大太阳在门口空等这么久,还得一直低着头,不然要让别人认出来了,明天县令到辛家做客,却吃了闭门羹的事情就该传得人尽皆知了。
  也是辛芷耳力好,在哗啦啦搓麻将的声音中隐隐约约的听到了敲门声,她偏头认真地听了听后,不怎么确定的说道:“好像有敲门声?”
  辛芷越听越觉得真的是有人在外面敲门,她心中一喜,当即就想扔下手里的麻将牌去开门。
  然而刘氏根本就不给她这个机会,不等她动作,就已经偏头对一旁的丫鬟吩咐了:“翠香,你去看看。”
  不怪刘氏不愿意放辛芷走,实在是她们都已经聚在辛家打麻将两三天了,每天光是说服辛芷陪着她们打麻将,都要费上好一番的口舌。
  要刘氏说,辛家这姑娘好看是好看,但属实是有些懒散了,寻常男子怕是不会想娶这么一个女子回家。
  辛家没有下人,家务活却不是女眷干,每天的饭食是辛勇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准备好的,晚饭也都是他回家后再做,中午就是把早上剩下的饭菜热一下。
  在别的人家,像辛芷这么大的姑娘,家里家外早就是一把好手了,就是那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她这么大的时候,就算是不会做家务活,那管家和琴棋书画,女红什么的总该是已经得心应手了。
  然而这几天听田冬秀说着,辛芷这姑娘是既不会操持家务,也不会琴棋书画,连衣裳鞋袜、荷包手帕这种简单的女红都不会做。
  偏偏田冬秀说起这些的时候,还一副自家孙女理应如此的骄傲样子,让刘氏和田氏听了直在心里嘀咕——也不知道辛家这姑娘之前那十几年的时间到底都学什么去了,这不是什么东西都没学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