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节 潘兴坦克

  在总部的嘉奖令当中,很多高丽运输兵都受到了嘉奖,这当然是好的一方面,但也有很多人受到了申斥,这些人在战场上不思进取,每当遇到危险状况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没有贻误战机的话,恐怕还没有人想起他们来,可如果因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战役失败,那么这件事情就不是一个小事情了,上上下下的就会追查这件事情,所以在高丽运输队当中,很多人可以获得晋升,也可以获得不少的金钱,最主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家里人过好日子,但很多人什么东西也获得不了,最终还是被扔进了集中营,这就是这些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也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猛烈的炮击过后,华夏人的装甲部队终于登场了,跟几个月前的时候不一样,在几个月之前的时候,华夏装甲部队当中还有很多虎王坦克,但现在那些虎王坦克都被转移了,有的被运到了其他的战场上,有的直接运回去钢铁回炉了,现在华夏所有的坦克都是五九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简直就是陆地王者,美国的潘兴坦克也不是对手,德国人后来改良了虎王坦克,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开始大量生产,德国的生产车间经常遭到轰炸,所以改良型的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并不多,也就没有办法在战场上支撑德国军队,现在美国人还是两种坦克进行搭配。
  美国的装甲司令早就上输过很多次了,希望美国可以运送大量的潘兴坦克,在欧洲的战场上,潘兴坦克还有一战之力,那些谢尔曼坦克就没有任何作用,如果还在大量运输谢尔曼坦克的话,那么战局的失败也就是很正常的了,但美国国内生产了大量的谢尔曼坦克,在美国的一些工厂里,还有很多的谢尔曼坦克零件,如果不把这些东西生产出来的话,那么这些资本家就要遭遇巨大的损失,别小看这些企业家,他们甚至能够影响国会的一项决议案,所以这些东西还是要继续运过来的,只不过被士兵们称之为移动的棺材,谁让他们的防护能力不中用呢!
  按照美国上层人士的说法,可能单独一辆谢尔曼坦克没多大的用处,但如果你把他们集合起来呢,他们可以发挥群狼战术,这个时候就可以群起攻击,如果华夏人的坦克数量不足,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时候,德国人的数量就不怎么充足,所以美国可以使用谢尔曼坦克,四五辆谢尔曼坦克就可以干掉一辆虎王坦克,但现在他们的对手还是德国人吗?他们的对手已经变成了华夏人了,五九式重型坦克的数量非常的多,如果美国想要使用群狼战术的话,它们的谢尔曼坦克数量至少要增加十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坦克的话,那就不要提什么群狼战术了,单对单还没有人家的数量多呢!
  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大地的震动,虽然他们在战壕里修建了很多防御工事,还有很多都是混凝土组成的,这些防御工事如果面对陆军的时候,当然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面对这些装甲部队,恐怕他们就没有多少的效果了,坦克厚厚的铁皮一般东西打不破,就算美国军队拥有数量充足的反坦克武器,但这项反坦克武器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对付华夏的普通坦克是可以的,但如果对付五九式重型坦克,他们必须得集结好几个才行,而且还得连续发动攻击,华夏的坦克难道是傻子吗?没等你们这些人集合起来呢,人家那里的炮弹就先落在你们的头上了。
  美军的装甲部队也过来了,虽然那些坦克兵不愿意上去,但上面的命令已经下来了,华夏方面出动了一千多辆坦克,在5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前进,美国方面出动了2000多辆坦克,但其中60%的是希尔曼坦克,这种坦克对于五九式重型坦克来说,基本上就跟纸糊的一样,一炮上去就能够解决它,反观谢尔曼坦克的攻击能力呢,他们打在五九式坦克的外壳上,就跟给人家挠痒痒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对人家造成多大的伤害,如果出动十几辆坦克的话,围着进攻半天或许会有效果,但现在的比例仅仅是2:1而已,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坦克呢?所以一场屠杀是很显然的了。
  “所有的坦克都加快速度,要快速的冲到敌人的坦克阵营当中,防止敌人的空军对我们进行轰炸,现在大家先不要管他们,在行进的途中能打多少就打多少,千万不要为了攻击目标而停下来,我们现在要的就是速度,只要我们和他们混成一团,他们的空军就没有办法进攻了,我们就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也不要害怕他们的潘兴坦克,根据我们的作战指导理念,他们至少三发炮弹才能够解决我们,进入敌军的阵营之后,首先攻击的就是那些潘兴坦克,谢尔曼坦克不着急,主要是他们没有了潘兴坦克,那些谢尔曼坦克就是我们的肉,我们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指挥官的声音在耳机里传出来了。
  所有的坦克兵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把速度跑到了最快,以每小时几十公里的速度往前冲去,美国方面并没有那么快的速度,按照美国方面的想法,双方应该进行一场坦克对射才对,怎么可能会那么快的冲过来呢?况且在对射的时候,华夏人的坦克也是十分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火炮口径比较大,再加上他们的炮弹爆炸力惊人,没有理由舍弃自己的优势呀,其实华夏方面最害怕的就是美国空军了,一旦美国空军有一支隐藏部队,这个时候给装甲部队来一场轰炸,我们的损失可就是惊人的,相比较之下,还是赶紧冲过去比较好,这就好像买了保险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