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节孰轻孰重

  眼看这位王子殿下就要说话,一旁的蒙哥马利可不敢让这个家伙说话了,早先在南非战役的时候,蒙哥马利曾经跟艾森豪威尔将军合作过,也正是因为蒙哥马利的上诉,艾森豪威尔将军才在美国老家呆了一段时间,如果蒙哥马利站出来的话,恐怕又是另外的一场唇枪舌战,蒙哥马利赶紧的看了一眼丘吉尔首相,这个时候要找一个有分量的人出来和稀泥,只能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说实在的,在这张桌子上,恐怕只有两个人是美国人想要会谈的,一个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另外一个就是蒙哥马利将军。
  至于桌子上这些其他的所谓皇室成员,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点的分量都没有,这些皇室成员平时的时候就是吃干饭的,指望这些人对战争做出一些正确的建议,那实在是太高看他们了,这些家伙平时的时候都是吃喝玩乐比较在行,如果他们真的够行的话,为什么不把这些人送到战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他们送到伦敦的地下室当中去呢?当伦敦还在打仗的时候,这些人早就乘坐驱逐舰前往加拿大了,谁让加拿大那边比较安全呢,临走的时候还把他们的财物都给带走了,如果不是丘吉尔首相坚持的比较多的话,恐怕连女王那个时候也会前往加拿大吧。
  “诸位,请让我来说一句,我也认为我们王子殿下说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先把斯里兰卡给拿回来,可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是欧洲军团这里,华夏的欧洲军团是他们最为强悍的军队,我们大英帝国的士兵也在欧洲跟他们作战,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接到的报告,在报告当中,我们的士兵详细描述了华夏人的战斗力,认为欧洲军团的战斗力是所有华夏军队最强的,我来做一个很坏的描述,如果我们不能够抵挡欧洲军团的进攻,将来欧洲军团很有可能会跟德国人一样占领大半个欧洲大陆,那个时候英吉利海峡是不是能够再次挡住他们呢?现在斯里兰卡跟我们英国本土比起来,还有没有那么重要呢 ?”丘吉尔首相的描述非常到位。
  这也是大部分务实的英国官员应该想的,而不是去想那个在亚洲的小岛,那个小岛根本就决定不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够把印度送给华夏可以解决这场战争的话,恐怕丘吉尔首相会把印度直接送给华夏的。
  刚刚听到丘吉尔首相的话,艾森豪威尔将军还想要反驳呢,可是听到后面的话之后,艾森豪威尔将军慢慢的坐下来了,十分嚣张的看着对面的那位王子殿下,这可不是我们美国人说的,这可是你们英国首相说出来的,不过丘吉尔这个老家伙看得也真是远,丝毫都没有把我们美国人放在眼里,这也让艾森豪威尔将军感觉到非常的不爽,华夏人真的可以占领大半个欧洲吗?如果让华夏人占领大半个欧洲的话,那就代表我们几十万美国士兵全军覆灭了,而且苏联和德国全部都战败了,丘吉尔首相是不是太高看这些华夏人了呢?难道他们还能够征战全世界吗?
  丘吉尔首相虽然缓解了会议上的尴尬,但丘吉尔首相的一番话也让这些人陷入了争论,很多人都认为丘吉尔首相实在是太悲观了,怎么可能华夏人就那么厉害呢,要知道现在的欧洲还有很多军队呢,除了现役的这些军队之外,欧洲各国都还可以征调一批军队,比如说德国人,虽然希特勒一再说德国人力资源已经枯竭了,但是根据美国方面得到的报告,如果希特勒使劲的征兵的话,征招到苏联现在的这个层次,至少能够再训练出150万军队来,所以现在的德国远远没有到最后关头。
  还有英国方面,英国也完全可以组建100万人的陆军,虽然英国陆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送上前线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欧洲各国,如果全部都对抗华夏的话,那么欧洲各国至少能够集结起1600万的军队,华夏方面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打败这1600万的军队吧,当然这只是一个宏观的数字,不可能具体的真的有这么多的军队,就算现在给你们1600万的军队,你们也不可能把这1600万的军队全部武装起来,就算是用美国的生产力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已经超出了美国的能力范围了。
  丘吉尔首相提出了这个理论之后,会场上立刻又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丘吉尔首相简直是在胡扯,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是另外一派却认为这样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如果战局继续这样糜烂下去,发生这样的事情那简直是板上钉钉的,别看美国人不断的往欧洲大陆输送兵员,可华夏方面也丝毫没有放松呀,最近华夏国内又增招了600万士兵,这600万士兵当中的大部分肯定要送到欧洲来的,华夏士兵新兵的战斗力就非常强悍了。
  如果让华夏欧洲军团和新兵汇合的话,他们的总人数将会超过500万人,美国人跟华夏方面的战损比例是1:4左右,这已经是全世界最为高的了,这也需要将近两千万军队呢,这些人才是军队当中的精锐,他们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来想问题,他们只是看这些数据来总结问题,当然要比艾森豪威尔将军这些人看得远了,在这两派人当中,丘吉尔首相无疑是属于弱势者,但是丘吉尔首相这边有巴顿将军,有蒙哥马利将军,还有美国军队当中的一些大数据部门的人。
  这些人都习惯于用数据来看问题,至少现在的这个数据表明,没有上千万的军队是无法剿灭华夏人的,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达成的共识,如果连这个都不敢相信的话,那你不配是个军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