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节小规模奔袭

  盟军司令部对这个事情没有给出应有的重视,虽然德国方面认为这个事情不是个小事情,盟军这边应该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去调查,但艾森豪威尔将军也说了,不就是那么几个狙击手吗?狙击手在战场上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吗?能够决定战役胜负的是战略空军和装甲部队,狙击手只能是在旁边从旁协助就是了,有了艾森豪威尔将军定下的这个调子,下面那些人也就不找那么多事儿了,只有德国人还在那里一蹦三尺高,他们认为这件事情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可无奈现在德国人并没有主导权,在盟军内部,你们的确很重要,但你们不是老大。
  德国军方也阐述了一个事实,如果我们的军队当中没有狙击手的话,敌人的狙击手就可以为所欲为,到时候所有的军官都不敢上前线去视察,对于所有的士兵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在战争当中看不到他们的军官的话,她们就会胡思乱想,别管平时多么精锐的军队,战争时期的思想都是不固定的,他们可以想起很多摧毁自己思想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军官是不是已经逃走了呢?比如说军官是不是正躲在防空洞当中喝咖啡呢?凭什么要我们在战场上卖命呢?只要他们的这个想法出来,恐怕就是锁不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军官出来溜一圈,可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了狙击手,对方的狙击手还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吗?
  其实德国方面说的这个事情的确很重要,苏联军队的一些军官也感觉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双方的狙击手你来我往的可以说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袭扰,而且也让双方的军官都不敢出去巡逻了,苏联人是知道没有狙击手的苦处的,那个时候他们的狙击手让德国干掉了太多太多。
  可现在这个时候,苏联人并没有站出来,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愤怒,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讨好美国人,虽然我们盟军是一个整体,虽然你们德国人说的都是正确的,可你们德国人的手中有武器弹药吗?你们德国人的手中有白面包和黄油吗?如果这些东西你们都没有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谈这个了,最好的办法还是附和美国人方面,况且苏联人也感觉到跟战略飞机比起来,狙击手的确是有些不足的,虽然能够起到一些小方面的影响,但如果说影响整个战局,那恐怕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这件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了,华夏方面准备在实行一个月的试验,然后就要快速的推行到全军当中去,总共时间只有40天而已,这已经是大数据部门最快的运转速度了,在国内的参谋本部,300多名作战参谋和一千多名士兵在操场上不断的进行演习,把前线的一些数据都抄录下来,然后在这里不断的做实验,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包括士兵的站位和发射的角度,都希望他们能够达到最大的战果,在看盟军司令部那边呢,这份报告直接被扔在角落里了,相信几个月之后上面会有很多的尘土,等到他们的狙击手都被干掉的时候,可能艾森豪威尔将军会把这份报告给挖出来吧。
  不仅仅是在欧洲军团当中,在世界各地的战场当中,美国人都接到了这样一份的报告,在北非地区,巴顿将军的反应跟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这里并没有其他国家的军队,巴顿将军直接就没有看这样一份报告,巴顿将军认为自己的时间太珍贵了,仅仅是几个狙击手,就让自己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简直是有些小题大做了,下面的参谋们也都是拍马屁的,虽然他们感觉巴顿将军这样做有些不妥,但这些人还是没有把自己的话说出来,如果要是惹得巴顿将军不高兴的话,外面那些挨鞭子的就是他们的榜样。
  随着欧洲方面军取得了胜利,北非地区的北非方面军也展开了小规模的攻击,每一次小规模的攻击当中,美国人总要损失几千的士兵,虽然总共损失的数目并不是很大,但这样的事情如果隔两天就来一趟的话,对于美国人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白崇禧长官现在更换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前一段时间是要实行防守反击,但没想到美国人学乖了,根本就不过来进攻自己手下的士兵也不能白吃饭呀,所以白崇禧长官进行了小规模的进攻,选择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白崇禧长官亲自选择的,这就能够保证作战的胜利。
  在最近的两次偷袭当中,白崇禧长官出动了大约200多辆坦克,他们用最快的速度配合空军,对敌人的几处据点实施打击,最终取得了击毙4000人的战果,然后又用最快的速度奔袭回自己的营地,如果中间哪辆坦克出现的问题,所有的成员会立刻炸掉这辆坦克,然后乘坐其他的坦克回来,根本就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就算美国人在后面紧追不舍,她们也只能是得到一些坦克弹劾而已,最终她们那边损失的人是已经损失了,想要解决华夏这边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他们敢于进攻华夏的话,那么大营这边又是一场防守反击。
  美国人也并不是没有学习,他们在军营前面埋设了很多的地雷,但是华夏方面的泰雷技术比他们要强大得多,尤其是华夏方面的排雷坦克,这种东西在坦克的前面安装上了十米长的触角,就算是触碰到地雷的话,地雷也不能够对坦克造成多大的伤害,然后坦克更换触角就是了,这是现在作战当中的排雷坦克,毛远山兑换了大约50辆而已,把他们送到了北非战场的前线,这些东西也给美国人造成了不小的震惊,原来坦克还可以这样造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