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妻 第68节

  她近来甚少舞刀弄剑,连喜欢的骑马驰骋都强忍着没去。待在家里将女工练字等闺中事情做多了,钗簪绣裙在身,便更易流露姑娘家的情态,反比先前穿着司马官府时更见鲜活灵动。十六岁的姑娘虽已长开,在陶靖看来,到底还只是个未长大的少女,他忍不住揉揉阿殷发髻,“只是想看看你是否机警。”
  “那父亲觉得我够机警吗?”
  “还算可以。定王府的侍卫都不差,那日常荀还开玩笑,说你近来在家中养得失了机警锐气,不会察觉这些侍卫。如今看来,却是她失算了。”
  阿殷得意而笑,“常司马未免小瞧人!”
  陶靖笑而不语,阿殷便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念及定王的安排,唇角不免翘起。
  自定王远赴灵州后,她便留在家中极少出门,连王府都没再去过,更不曾见过常荀。定王性情沉默内敛,虽然如今好转不少,习性却未改变,这般在外查探,又是在剑门盘踞的灵州,处境危险,难保不被人窥探,所以至今只言片语的信都没写过。她都以为定王已忙得忘了京城的事,却原来他还记得。
  只是他如此安排,想必是在灵州收获不小,已然行走在刀锋之上。
  阿殷既喜且忧。
  按捺了一天,次日到底没忍住,由陶靖陪着去了趟定王府,从常荀那边问定王的消息,顺便清算常荀小觑她的账。
  自去灵州后,定王虽未写过书信,却也有极简短的消息送回,府中往来皆是独有的渠道,能够阅信的,目下也只常荀而已,就连长史都不能尽知。
  据常荀的消息,定王在灵州虽遇到点波折,却都一一化解。加之这回永初帝派去灵州的不止他,还有位专为永初帝办事的高人,利落的凋了当地官员安排协助,他本人倒没什么大凶险。只是灵州闹出动静,代王在京城必能得到消息,其中不少消息恐怕还能碰到代王痛处。为免代王趁着府中空虚骤然发难,便叮嘱常荀格外留神。
  阿殷详细听过了,总算稍稍放心,虽有侍卫在外守护,日夜也总格外留心。
  *
  待得八月底,天气已渐渐转凉,几场秋雨过去,难免要添两件秋衫御寒。
  这一日依旧秋风萧瑟,整座京城都笼罩在冷雨之中。阿殷的香囊已然绣好,这几天忙着调香,却因这雨势缠绵,难免烦恼,且这等天气没法练刀提神,便只提笔在窗下练字。
  晌午才过没多久,便听外头传来马嘶。
  推窗瞧出去,外头两人戴着斗笠雨披走进来,却是陶秉兰和冯远道。
  阿殷当即搁笔迎过去,在客厅外对着冯远道福身行礼,同陶秉兰一道入厅。
  如意奉茶端果,阿殷有阵子没见冯远道,询问近况,才知道永初帝从行宫回銮后便格外忙碌,甚至还摆驾往城外佛寺去了两回。冯远道身为散骑常侍,随侍御驾,从那格外森严的防备中,也能嗅出不寻常的气息。只是他毕竟身在御前,许多话也只能点到即止。
  然而这已经够了。
  永初帝的具体打算,莫说是她这么个四品小官,就连定王都不可擅自打听,阿殷自然也晓得分寸。兄妹二人留着冯远道对弈,待申时陶靖下值后回家,冯远道才说明来意——
  当年他祖父冯太傅被人诬陷牵连,冯家遭流放后,冯崇于秋末染疾未愈,死在了流放之地。永初帝登基后,他父亲得以赦免,在梁州乡下做教书先生,也将祖父的坟冢立在了那里,时常祭扫。如今八月底,离祖父忌日只剩二十余天,他已跟永初帝告假,要回梁州一趟,祭扫祖父坟墓。据他所说,永初帝当年常与东宫来往,对冯太傅颇为崇敬,这回特地叮嘱,叫冯远道代为祭扫。
  而冯远道今日来陶家,便是想问问陶靖和阿殷兄妹是否要打着季先生的名号与他同去梁州,祭扫过冯太傅,回来途中还可绕道南郡,去祭扫阿殷的娘亲。
  阿殷闻言默然,同陶靖对视。
  她去年在西洲时就想过去南郡看望娘亲,只是未能成行,中秋那日去寺里进香,也曾提及此事。若搁在平常,阿殷必定要跟着冯远道同去,只是此时……
  “时机恐怕未必妥当。”陶靖皱眉,也不隐瞒冯远道,“皇上派定王殿下远赴灵州,你也该知道其中利害。常荀前阵子才加派人手守在这周围,此时贸然出京,便是自曝于险境。非但阿殷可能受贼人所害,甚至定王殿下也可能被影响。”
  “我也是拿不准,所以来问问。如此说来,确实不妥。”冯远道望向窗外,面露忧色。这座小院所在的静安巷只是经常中平淡无奇的普通处所,院中屋宇厢房,也与别处无异,比起定王府的守卫森严,确实太简易了些。他出自定王麾下,曾跟着定王出生入死,如今虽随侍君王之侧,却时刻未忘旧日经历。
  冯远道叹了口气,“此患不除,终究难安。”他瞧了阿殷一眼,“表妹算是定王殿下的软肋,这节骨眼上处境确实危险。姑父恐怕也不能动身离京,那我就代为祭奠,再往南郡一趟,为姑姑祭扫。”
  陶靖沉默颔首。
  阿殷多少也有些苦闷,“这回不能去,后几个月事情也不少,那就明年清明再去?我很想去南郡看娘亲,也想去看外祖父。”
  “已经等了十几年,不差这几个月。”陶靖倒是已经习惯了,“你娘必定也不愿你为祭扫而冒险,往后推推,也无碍。”
  阿殷只好答应。
  商议既定,冯远道也不耽搁,当即告辞出门。
  陶靖带着阿殷兄妹送他出去,因冯远道此去是为祭扫,阿殷和陶秉兰意有不舍,直将他送出院门外。
  冯远道依旧纵马离开,阿殷才要转身回去,却见雨幕中有人远远站着。
  雨势已经小了许多,阿殷撑伞立着,雨丝被斜吹入伞下,站在身上也只觉潮湿。那人的浑身却都湿透了,高大的身影站在灰墙之下,如同雕塑。
  高元骁?阿殷望着那浑身湿透的人,怔住。
  他怎么在这里?他站了很久?
  阿殷暂时驻足,叫陶秉兰先行回去,再瞧过去时,便见高元骁往这边走来。他本也是个颇有才干的人,虽不及定王的英武决断,行事却也极少拖泥带水,寻常都是稳健疾步来去。今日他却走得颇慢,仿佛有些犹豫,隔着雨幕打量阿殷,一步步走到她跟前。
  “高将军?”
  “陶殷——”高元骁经雨浸透全身,衣衫头发皆紧紧贴着,开口叫了一声,却又顿住,欲言又止。
  阿殷觉得奇怪,“高将军有事?”伞下的美人盈盈而立,是他前世今生皆念念不忘的丽色,然而那双杏眼之中,除了因为旧日交情所生出的些微关切之外,并没有半点别的东西。她换回了女儿家的打扮,发间除却从前简单的宫花珠钗,还添了一股玉钗,甚至脸上还薄施脂粉,比从前更增丽色。
  她越来越美,却会在两月后嫁为人妇。
  嫁的不是他。
  姜家已经倾塌,临阳郡主已经丧命,代王和寿安公主恐怕也难以如前世那般大兴风浪。她终于得偿所愿,可以挺直脊背行走在京城,与夫君携手闲游,面带笑意。可惜那个人不是他。
  高元骁多么希望那个人是他。可以在闲时带着她纵马郊野,在晨起时练剑谈武,在阴天相伴厮磨,岁月安好。美人在怀,功成名就,他一向以为,重活一回,他能够做到。可惜仕途虽顺,美人却要落入别家——于是他所做所想,都成了徒劳的挣扎。
  他还是不甘心。
  诸般念头翻滚,高元骁终究咽下了话语,只缓声道:“路过静安巷,想到你也住在此处,就来看看。近来好吗?”
  “劳高将军记挂,一切都好。”阿殷笑了笑,礼貌邀请,“将军浑身湿透,先进去喝杯茶歇歇吗?秋雨寒凉,可换身家父的衣衫,免得受寒。”
  “不必了,还有公事在身。这点雨不碍事。”高元骁摇头,谢绝了阿殷送伞的建议,抬步离去。
  脚步如来时一般迟缓,如同犹豫。
  阿殷瞧着他背影隐入淡薄雨幕,觉得今日的高元骁很不寻常,却又思索不出头绪,站了会儿,还是进院去了。
  *
  高元骁一路走回府中时,雨已经歇了,只是他浑身上下早已淋透,衣衫依旧湿腻的黏在身上。
  才走过垂花洞门,要往高夫人处去问安时,高元骁却忽然被叫住了,却是高妘——
  “又拿出这把匕首,还在惦记那个陶殷吗?”高妘面色语气皆是不悦,“这样失魂落魄,叫母亲瞧见,又要惹她担心。”
  高元骁闻言低头,才发现他不知何时已将随身带着的匕首拿在手中把玩。那是先前他在西洲送给阿殷的,后来阿殷决定跟随定王后,便将这匕首还给了他。
  高元骁默然将匕首收回去,“天渐渐冷了,站在这里做什么?”
  高妘笑了声,“你可以淋秋雨,就不许我随便走走?父亲才回来,已经叫上大哥去母亲那里了,我瞧他神色,怕是有事要商议,恐怕还是给定王操心吧……”她眸中难以察觉的掠过讥讽之色,“明明我要做的是永安王妃,怎么你和父亲却总为定王着想?”
  她自端午那日被定王所拒,转赐永安王之后,所思所想,便与从前渐渐有了不同。
  高元骁低头看着妹妹,辨出其中的不忿。他暂时收起了这一路的心绪,只虚扶着高妘肩头,带她往里走,道:“定王是为皇上办事,父亲和我在京城配合,只是为了皇上。你这脑袋,整日都在琢磨什么。”
  “你们就是想帮定王,我感觉得出来!”高妘走了片刻,见高元骁没再有什么反应,又道:“我跟永安王的婚期都已经定了,你们还当我喝从前一样不懂事?姑娘们中间的事我应付自如,外面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不管皇上的心思或是朝臣的口碑,永安王都比定王好,如今东宫被禁足,父亲那样得皇上器重,为什么不能帮永安王,却只在定王跟前白费力气?二哥,我才是你和父亲的家人!”
  “这是什么话?”高元骁顿住脚步,侧头看着她,“我们当然是家人。”
  “那你为什么不帮我?”高妘想起那把匕首时就不忿,“难道眼睁睁看着陶殷跟着定王飞黄腾达,将我踩在脚下?”
  “陶殷是侧妃,你是正妃,又在不同的王府。她不是仗势欺人的性子,怎会踩着你。”
  高妘目中生恼,情急之下跺脚,“你明白我的意思!皇上对东宫有了不满,我听见你跟父亲说了!这样要紧的时候,永安王如果能够出头……”
  “妘儿!”高元骁猜出她言下之意,蓦然打断她,眉目稍厉,“不许胡说。”
  “胡说?”高妘从前被父兄捧在手心,也不惧怕高元骁,凑过去低声道:“你和父亲帮定王,难道只是为了皇上?”——在相府耳濡目染,高妘多少也能察觉出父兄的意思。从前父亲只是个中正的宰相,今年却渐渐跟定王走近,先前母亲提起想将她嫁入定王府时,父亲也十分赞成,高妘猜得出那意味着什么。可如今她都已经要嫁入永安王府了,高家的荣辱便跟永安王牵系。
  永安王也是皇子,在朝臣中的口碑远胜定王,父兄愿意帮定王,为何不能帮他?
  高妘揪住高元骁的衣袖,语声清晰的道:“从龙之功,不就是你和父亲求的吗?”
  高元骁被她言语震动,低头看去,在妹妹眼中察觉一丝陌生的疯狂。她原本不是这样的性子,谨言慎行,妥帖周到,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满心愕然,不知道高妘是何时有了这样的变化。
  难道真是因为端午那日定王拒婚和后面沸沸扬扬的流言,才会令她心意骤转,想要以永安王的威势,将陶殷踩在脚下?
  这头高元骁惊疑不定,静安巷中阿殷也正惊惊疑——
  送走冯远道后没多久,陶家便又迎来了客人,却是常荀。
  据常荀所说,昨日代王的庶弟常山郡王奉诏进京,永初帝决定在九月十五日,往城外大悲寺去进香。大悲寺是当日景兴帝禅位后修行的寺院,此次进香永初帝极为重视,要求各皇亲府中五品以上官员及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随行。
  凑巧的是,据定王传来的消息,他将会在九月十七日左右抵京。
  ☆、第71章 2.12
  九月十五日,永初帝率皇亲重臣,前往大悲寺中。
  大悲寺位于城外四十里处,因为景兴帝曾在此出家修行,永初帝登基后为博众臣之心,体念大德,特意将这佛寺休憩得格外庄重。此次他率众前去,据说也是召见常山郡王后想起了当年的景兴皇帝,听常山郡王说要来礼佛进香,他也便起了这心思,一则为佛进香,再则怀念景兴皇帝当日禅位出家之大德。
  皇帝銮驾出宫,仪仗自然格外隆重。有司在三四日前就已查过道路,这日沿途禁军开道,宫妃女眷皆随行,其余官员则骑马跟从,加上前后负责护卫的禁军,数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叫极远处看热闹的百姓赞叹不止。
  队伍到得大悲寺中,永初帝带着众人进香毕,便听众僧诵经,高僧开坛*。
  寺外禁军层层守卫,里头众皇亲官员坐在蒲团上,认真听法。
  寺中虽然古木阴翳,这容纳两三百人的空地上却无物遮挡。所幸如今天气渐凉,哪怕有太阳当空,却也不至于将人晒晕,阿殷与跟着与常荀并列坐于蒲团,听罢庄重诵经之后,心神也稍稍沉静。
  上头高僧开坛*,才讲至一半,便隐约传来女子啜泣之声,不过片刻,那哭声渐渐大起来,众人循声望过去,便见代王妃坐在女眷之中,正放声大哭。
  这动静叫众人都诧异,台上高僧暂时停了说法,永初帝眉头微皱,皇后因坐在女眷之首,便回身问道:“代王妃这是怎么了?”
  代王妃犹自大哭,却也记得请罪,起身跪在蒲团上,又哭了半天,才渐渐能够说话,“妾身一时失态,请皇后娘娘恕罪。大师之言精妙,妾身感念先帝大德,思及往事,实在……”她哽咽之间,竟自有些说不下去,只拿帕子擦泪。
  皇后瞧了永初帝一眼,旋即微笑了笑,“先帝德高,确实叫人怀念。你是想到了什么?”
  “臣妾从前也曾蒙先帝指点教诲,而今聆听佛音,才发现这几年如迷途失路,竟有许多错处,实在感愧。”她在蒲团上跪得笔直,朝永初帝和皇后重重行礼,旋即道:“大悲寺附近便是慈悲庵,妾身愿入其中修行,直至消弭业障,恳请皇上、皇后娘娘恩准。”
  佛寺里安然静谧,方才高僧*,在座之人皆凝神细听,此时代王妃的话清晰落入耳中,叫众人皆惊。
  代王听她言词,最先变色,旁边寿安公主也是面色微变,低声道:“王妃!”
  代王妃却恍若未闻,只跪立在蒲团上,犹自抽泣。
  皇后娘娘也露出诧异之色,看向永初帝,便听永初帝道:“朕听皇后说,代王妃一向贤德仁爱,怎的却有业障?你若有此心,在家中供奉礼佛即可,何必要去慈悲寺修行?”
  代王妃再度叩首,道:“妾身之罪孽,唯有入慈悲寺朝夕诵经,才能消弭。当日妾身的父兄窝藏逆犯,做下种种错事,已难挽回。妾身苟活于世,本就惴惴不安,常觉悔愧,今日得高僧教诲,才知往日种种,全是妾身的过错,父兄为了妾身和王爷而背负罪孽,实在叫妾身愧疚不安。”
  这句话更是叫人哗然。
  怀恩侯府姜家的倾塌,京城上下无人不知,其中窝藏逆犯等种种罪行,更是叫人咋舌。如今听代王妃的意思,姜家窝藏逆犯之事,竟是为代王和代王妃背负罪孽。那边是说,这些事都是出自代王授意?
  底下众人难免相顾讶然,甚至有人窃窃私语。
  代王面色陡变,虽维持往常的仁慈之态,却难掩厉色,“玉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