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

  “对了,明日她要出门办事,我让子灵陪她去。”
  “知道了。”魏氏笑着点点头,不再提莫晓,母子俩又说了会儿话,芮云常才走。
  -
  莫晓回到汀兰院,想起方才进书房时,瞧见芮云常疲惫地靠在椅上假寐的情形,取笔蘸墨画了幅图,找来葛大媳妇,问她哪个仆妇针线活计好的。
  葛大媳妇便叫吴婶过来。
  莫晓把图给吴婶看:“要麻烦吴婶做两个眼罩。”
  吴婶拿着图,正过来看,倒过来看,横竖没看明白这是什么东西。
  莫晓这就开始解释加比划:“这东西是蒙在眼睛上的,里面要薄薄填一层棉花,然后打斜格钉住,防止洗后棉花乱跑。这一段要绕过脑后,两头有绳子可以系住……”
  解释了半天,吴婶终于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哦——这是罩眼睛用的。”
  莫晓:“……”一开始我就说了是眼罩啊!
  -
  第二天清早,莫晓还在用早饭,子灵就过来了,朝她福了福:“莫公子早安。”
  莫晓急忙大口吃完余下的早饭,没想到最后一口咽得太大,险些噎着,她急忙喝了好几口水,才把食物咽下去。
  子灵不由噗嗤笑了出来:“莫公子不用这么急。奴在这里等一会儿不妨事的。”
  莫晓笑笑道:“倒不是怕你等急了,是我自己心急。”她擦了嘴,匆匆回屋披上大氅,带上图纸,这就与子灵一同出了门。
  不曾想才出门口没走几步,就见胡同口的树下立着一道朱红色的身影。
  莫晓惊讶:“元嘉?你怎么来了?”
  姜元嘉道:“督主让咱家来的呀。莫大夫不是要去订造铜器么?”
  子灵拿眼睨着姜元嘉:“真是督主让你来的?”
  姜元嘉笑吟吟道:“不信你去问呀。”
  子灵:“……”
  莫晓忍笑道:“走吧。”
  -
  三人往南行了一段,穿过崇文门后没多久就到了铜匠作坊。
  没想到莫晓上回来询问时所见的那位老工匠不在,作坊里只有一名较为年轻的工匠与几名学徒。
  莫晓讶异:“原先的梁老伯呢?”
  那年轻工匠起身:“俺爹不在,俺叫大梁,公子要打什么器件和俺说就是了。”
  莫晓只得拿出示意图,重新向他解释一遍自己的要求。
  但大梁没有梁老伯经验丰富,莫晓要做的又不是普通铜器,其中颇多难处。大梁看着图纸浓眉紧皱,显然是觉得这蒸馏器自己做不出来。
  莫晓便问:“不知梁老伯何时能回来?”
  大梁无奈,不得不道:“俺爹病了……怕是有段时间不能打铜器了。”
  “老伯生了什么病啊?有没有看过大夫?”
  “风湿病,请来大夫看过,膏药也贴了,药也在喝,贴了膏药后,红肿好一些了,但还是疼得不能下地。”大梁长叹一口气,“已经有一阵子了。”
  “若不介意,可否让在下替老伯看看?”
  闻言大梁不禁一愣。
  莫晓微笑着解释:“在下不才,是名大夫。”
  大梁颇为惊喜:“那可好,俺爹就在后面,莫大夫跟俺来吧。”他领着莫晓三人往后走,穿过作为工坊的前院,后院北屋便是铜匠一家所居之处。
  莫晓入内就见桌上一大碗骨头汤。铜匠老梁头正躺在床上休息,一旁坐着一名愁眉苦脸的老妇,瞧见大梁带着几名陌生人进来,便站了起来。
  大梁将莫晓身份一说,老妇急忙让到一边,请莫晓坐下。
  莫晓询问了病史,又看了看老梁头的脚,脚趾肿得厉害,尤其是两只大脚趾,又红又肿,完全无法弯曲。
  她再问老梁头平日的生活习惯。
  老梁头手艺好,做生意又实诚,作坊生意相当不错,家境殷实。老头儿平日三餐离不了肉,还爱喝点小酒,人也偏肥胖。
  莫晓初步判断老梁头很可能是痛风发作,之前那个大夫却当成普通的风湿来治,外敷药膏只能略减肿痛,却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梁婶为了以形补形,天天熬骨头汤给老梁头喝,更是雪上加霜,让病症越加严重了!
  莫晓正在开药方,从外头进来一人,五十来岁年纪,背着一个医箱,口中一边道:“老梁头,这几日可有好些了?”
  他进屋瞧见莫晓等人,不由一愣:“这几位是……”
  大梁没多想就直言道:“姚大夫,这位是莫大夫,替俺爹看病呢!”
  姚大夫顿时脸色就不好看起来:“老梁头,你这是什么意思?嫌老夫没把你的脚治好么?这就背着老夫另请高明了?”
  老梁头颇为尴尬,梁婶急忙打圆场道:“没这意思,没这意思,姚大夫别多心啊!莫大夫是来找大梁他爹打铜器的,听说他爹病了才来看看的……”
  姚大夫哼了一声,斜着眼睛望向莫晓,见她年纪轻轻不由起了轻视之意:“莫大夫是哪家医馆的?老夫在京师行医几十年了,怎么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一号人?”
  闻言莫晓不由皱了皱眉,她本是出于好意替老梁头看病,没想到正碰上这姚大夫上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