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

  不过书院里管理极严,每个院子都有宿管,寻常还有堂夫看司定时巡逻,出入都需要记名。在小楼里用功看书没问题,但不允许饮酒做乐,大声喧哗,院中有厨房可用,柴炭米粮都是免费供应,所以虽有些士子嫌这里闷,但也有喜欢这里清静的,而喜欢清静的多数都用功。
  等到三月底放榜的时候,小楼里竟出了个头名会元,彼此士子参考,都会填上暂居的地址用以放榜报喜,所以这报喜的人直接来了书院,当时那热闹的气氛,简直空前绝后。
  到四月殿试,这名会元在殿试上被点了状元,晋江书院之名,一炮而响,虽然这动静是沾了别人的喜气,到底也算是喜事。
  经此一事,凤笙不用想就知道,等下次春闱时,来这里借住的士子恐怕会更多,她不禁想要不要利用空地再加盖几栋楼。
  而就在这时,又来一喜,凤笙有喜了。
  第99章
  凤笙自打知道魏王让人在给她调养身子, 就没想过短时间能怀上这事。
  药是隔三差五吃着,药膳每天不拉, 补得她现在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每到冬天手脚冰凉, 特别怕冷, 现在依旧怕冷, 但手脚不再冰得像石头,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
  因着心里就没这事, 再加上她以前月事也经常会迟, 有时候两三个月一次, 那时候扮着男装,反而觉得不来更好, 久而久之对这事就不上心,所以这回迟了,她也没放在心上,日子照样过,还是王太医来给她请平安脉时, 诊出了异常。
  日子还短,王太医也不确定,诊脉的时间比平时久很多,久到凤笙开始往不好的地方想,知秋开始着急,魏王的脸都黑了, 这位老大人才犹犹豫豫说可能是有喜了。
  可能?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 在魏王这里是通不过的, 他当即吩咐小安子,让他进宫禀了丽皇贵妃,再请几个太医来。
  凤笙见他如此小题大做,忙制止道:“事情还没确定,你如此大张旗鼓,若不是岂不白惹了人笑话。再说连王太医都不确定的事,恐怕真是日子太短,不如再等段时间。”
  凤笙说得挺有道理,再加上魏王虽不怕旁人指指点点,但他知道凤笙挺在乎这个,别看她平时跟没事人似的,可若不在乎当初孙闻城那一计也不会成功,遂同意她的说法,等再过些日子再看。
  说是这么说,魏王却似乎真认为凤笙有了。平时床笫之事他也算要得贪,自打这事出了,连根指头都不碰凤笙的。
  丫头们那里是精细了再精细,还专门找王太医换了补药的方子,之前凤笙出门他也不拘,这下连书院都不准去了,凤笙拧不过他,就在府里待了半个月,王太医又来诊了回脉,这回是真有了,比真金白银还真。
  关于为何吃着避子药还能怀上这事,事发后凤笙和魏王也曾讨论过,王太医说任何药都不是十成的有效,再加上这个方子本就是滋补为本,怀上并不稀奇。庆幸的是凤笙现在身子好多了,这个时候怀上虽不是最好的时间,但也不算差。
  自此,凤笙就开始了养胎的日子。
  以前凤笙就没发现魏王这么黏人,现在跟前跟后,她干什么他都跟着。她倒不是嫌弃他跟着,而是他这么跟着,她什么都干不了。
  本来书院那边正值多事之时,她该多过去看着的,现在倒好,连门都出不去。不过魏王所言也不是没理,书院在京郊,路程虽不远,但也不近,马车颠簸,妇人怀身子前三个月最重要,一切都要等胎坐稳了再说。
  凤笙只能听着,至于书院那边的事,只能交给魏王。
  本来魏王是不屑干这个的,可为了不让凤笙往书院跑,只能亲力亲为。
  就这么每天都是睁眼吃闭眼睡,凤笙简直无聊透了,幸亏有知秋几个丫头陪着说话,魏王不忙的时候也都陪着她,而女子馆的韩讲书也经常会给凤笙写信,说说书院里的事。
  其实凤笙是挺喜欢和韩英聊天的,这个女子走出了一条她曾经想但没走出的路,在这个三纲五常为天的世界里,一个本该去嫁人却自梳不嫁的女子,要承受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就好比韩英,她本是江南人士,却远赴京城自谋生路,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但她确实走出来了,且过得还不错,这其中少不了她本身所拥有的韧性和心胸的阔达。
  每每与她说话,总能引发凤笙的一些共鸣,所以无事时,凤笙挺喜欢找她说话的。这次凤笙有孕,无法前去书院,有什么关于女子馆的事要叮嘱,都会专门给韩英去信,渐渐越聊越投机,就演变成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封信,信里或是说说书院状况,或是说说那些女学生。
  女人的心思总要比男人细腻许多,在男子馆,先生只管授业,不管其他,而这些女学生因为家境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苦处和可怜,也就致使韩英和凤笙特别注意她们的整体情况。
  其实会致使两人如此的,还是那个叫小银子的女娃。
  这个女娃聪慧过人,但身上的问题太多,她多年的乞讨生涯,让她不愿意轻易相信人,七岁大的女娃张口就是谎话,虽然这些谎话并未对他人生活造成影响。而凤笙对人性的敏锐,让她获知其实小银子说谎并不是恶意,她是想让所有人都好的,因为内心趋向让一切都好,她用谎言来粉饰太平,这何尝不是一种问题。
  因为关注小银子,她们又发现其他女娃也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有个叫做花儿的女娃,胆子很小,从不主动跟人说话,做什么都得别人让她去做,她才敢做。
  经过韩英的不懈努力,她们获知花儿的胆小来自于幼时的经历,她家太穷孩子太多她又是女娃,在家里经常是做什么错什么,一旦错了迎来的就是责难和打骂,也因此她做什么都怕错,越发胆小。
  为了改善她的情况,韩英做了许多事,可惜成效都不大,书院十日休沐一日,因为女子馆都是女孩,且年纪都不大,凤笙专门吩咐过,逢休沐时,命人专门用车挨着送回去。
  反正就二十来个人,都住在附近,半日也就够了。每次当花儿好不容易有些改善,一旦回家了再回书院就等于回到起初。
  韩英很着急,觉得这样不行,却没有什么妥善之法,只能慢慢看着。而这次她来信,则是和女子馆的书有关。
  在经过最基础的识字后,这些女学生应该学习更多的内容,读书识字才能学会做人的道理。
  可什么才叫做人?
  这个意义太宽泛,而时下给女子学习的,不过《女诫》、《内训》、《女则》、《女论语》、《女范捷录》,再多点选择——《列女传》、《节义传》、《贞顺传》,这是可供女子阅览的,也就是说时下女子该看的书籍。
  读书才知做人,如果都去学这些书,大抵又会教出一些谦卑柔顺的女子,就如同女诫中的内容,从始至终贯穿全文都是教导女子要懂得卑弱。
  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女子从出生开始就和男子不能相提并论;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反正在这点上面,凤笙和韩英都是十分唾弃班昭的,也就是《女诫》作者,所以当看到这封信后,凤笙下意识就想既然书院是她所开,她完全可以做到想让她们学什么就学什么。
  她甚至很快就下了决定,提笔写了回信。
  写的过程中,魏王突然来了。
  现在像做这些事情,凤笙从不会瞒着魏王,也是魏王不允许她有什么他不知道事。这个人十分霸道,似乎特别喜欢窥探她的思想,所以十分热衷参与她的一切,当然同时他也热衷将自己所有的事情告诉她。
  凤笙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他想知道就给他知道了,所以当魏王站在她身侧看她写信,她并没有遮掩。
  看了会儿,魏王突然道:“你确定要这样做?”
  他指的是凤笙的回信,她的信中让韩英用四书五经等一些男子们所学之书,去教那些女学生。
  魏王的质疑让凤笙愣了一下。
  “你可知为何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最后是儒家成了主流?”
  这个凤笙当然知道,她甚至为此特别钻研过,因为钻研得够透彻,也因此很多时候她的思想并不符合当下大局势。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那时还是个思想比较自由的时代,很多人敢于去想,敢于去创造思想学术流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
  后几经周折,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成为了三大主流思想流派。又经过漫长的岁月,及朝代的更替,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了主流思想。
  那为何儒家能赢过其他,成为主流思想,甚至受到许多君王的青睐?皆因,统治者需要它来控制百姓,巩固统治。
  儒家流派在发展的最起初,其实并不理想,战国时期乃诸侯纷争,硝烟四起的年代,行仁政、反苛政的思想是没办法满足诸侯统治及大统一的理念。一直到汉代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提倡君权神授之后,才为当政者所接受。
  之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家流派一步步向当政者靠拢,又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教义,有了新的变异,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受命于天,说白了就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愚化百姓。
  凤笙是善于思考,才懂这一切,所以她学习它,利用它,却不敬畏它,这就是她敢于以一己之身,去挑战太子所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原因所在。而魏王,他算是统治阶层,自然明白其中的核心,不会被其愚弄。
  “你可以这么做,但当下主流如此,你这样教导她们,若有一日她们离开书院,回归世俗,是否会是异类?”
  什么才是异类?有异于世俗常人的便是异类。
  异类是没办法容身于世的,就好比韩英,她可以说是不让须眉,可即使如她,也必须远离家乡,独自一人艰难存世。韩英过得不错,是得益于她坚韧的性格和阔达的心胸,但这种特质并不是人人都有。
  就比如花儿,她已经习惯了家人对待她的方式,若强行拉她出来,告诉她别人家不是这样的,别人家的女儿不用挨打挨饿,不用什么都让着哥哥弟弟。她明白了,知道了,但她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她又该怎么办,也许到那时候,才是她最痛苦的时候。
  人,有时候其实不是看得越透彻越好,迷迷糊糊过一生也不错,慧极必伤,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凤笙陷入良久的沉思,魏王见她如此,明明想提醒她坐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还是选择沉默空出地方让她去认真想一想。
  他看得出她很在乎这些,所以他愿意帮她去想去规避一些可以预料的错误。
  凤笙想了很久,直到快傍晚时,才提笔给韩英回信。
  在信中她提出了魏王的质疑,并写了些自己想法,同时也做下决定,还是都教。学了女子该学的,再学男子的,有了区别和差异,自然会发出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思考,等到那时候她们也大了,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写完信,她吩咐人送去书院,做完这一切的她,十分开心,去找魏王一同用晚膳。
  魏王在书房里,刚和幕僚说完事,见凤笙来了,就让所有人都散了,他自己则和凤笙一同朝正院走。
  见她眉眼舒展,知道她心情不错,他问道:“信写完了?”
  她点点头。
  “幸亏她是个女人。”不然魏王的醋桶早就打翻了,一天一封信,这事魏王专门关注过,还命人去查了那个韩英,只是凤笙不知道。
  凤笙笑了笑:“她如果是男人,我跟她也聊不到一处。”同病相怜的感同身受,才是两人聊得来的主因。
  “再过几日十六抓周,我们要进宫一趟。”
  听到这话,凤笙才恍然过来十六皇子已经周岁了,时间过得真快。
  “等会我让人开了库房,看有没有什么好添头,给小十六添去抓周。”按照大梁的习俗,若是家中或者亲戚家有孩子办抓周礼,为了以示关系亲近是要添些东西供其用来抓周。
  这么说定了,等用罢了晚膳,两人让人去把库房打开了,一阵挑挑拣拣,才择了几样合适的东西出来,让下人收着明日送进宫。
  *
  很快就到了当日。
  这算不得是什么大日子,再加上孩子小,当下人有藏着掖着免得折了福气的思想,所以小十六的抓周礼仅限自家人。
  除了宫里各位娘娘们,便是吴王赵王襄王等一众皇子及他们府上的女眷。陈皇后也来了,自打陈家闹出上回那场事,她就立刻病愈了,开始在人前露脸。
  这次与以往的态度截然不同,认真来说陈皇后是高傲的,虽然她表面待人温和,但她骨子里是高傲的,可这次她却十分高调,高调到近乎热情,她热情地去关怀宫里的每一个妃嫔,但凡皇后分内之事,她事事上心。
  就好像这次,小十六的抓周礼,她是第一个提起的,并亲力亲为命人去办,明眼人都能看出陈皇后对这件事的看重。
  凤笙和魏王并不知道陈皇后的异常,也因此当在咸福宫里看见陈皇后,又见她郑重周到地去吩咐宫女太监如何布置场面,拾遗补缺之时,恍然以为是在坤宁宫。
  现场的气氛十分诡异,大抵只有陈皇后未曾察觉。
  可她到底是皇后,建平帝素来给皇后体面,旁人自然不好说什么。魏王和凤笙是小辈,自然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在旁边看着。
  凤笙悄悄地多看了丽皇贵妃几眼,见她面上带笑,倒是看不出心情如何。
  随着建平帝的到来,抓周礼开始了。
  按规矩,孩子的父亲也要放一样东西,以示对其的期许。建平帝也不知是忘了准备还是什么,当陈皇后提醒他时,他顺手从腰间取下一枚玉佩,交给福禄放上去。
  瞬时,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了过来。
  凤笙有点看不懂吴王他们的眼色,看了魏王一眼,魏王递给她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还是十三皇子先出了声,他今年方十四,正是不大不小的年纪。细长的身条,嘴唇上长了一圈绒毛,青涩、稚嫩的少年模样。
  “父皇对小十六真好,这玉佩当初二哥冲您讨,您都没给。”
  吴王看了他一眼,笑骂道:“十三,你别凡事都攀扯你二哥,是不是你看中这玉佩了,十六才多大,你跟他抢?”
  “二哥,我可没跟小十六抢。父皇,我就是说一说……”
  十三急红了脸。
  一旁的大皇子阴阳怪气插言道:“老二,你想要这玉佩不是一天两天了,谁不知道啊,你挤兑十三做什么。”
  见大皇子揭短,吴王眼中闪过一抹恼色,皮笑肉不笑道:“瞧大哥说的,我这不是和十三开开玩笑。”
  “我看你那口气可不像开玩笑。”
  “那大哥觉得像什么?”吴王冷笑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