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只知其文不知其意

  李嗣业走的那个早上,李泌早早就出门了。李嗣业没有看到李泌,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随着队伍出了城门,走在灞桥上的时候,远处一辆马车里,李泌哭的和个泪人似的。
  原本李泌想让李嗣业参加武举考试,可听了李承休的一番话后,李泌就彻底死心了。
  李承休说,自大唐开科举,寒门出身的人中进士的极少极少。造成这种事的原因是,寒门子弟读书机会少,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高官举荐。所以,这条进级之路,对寒门子弟来说依然是高不可攀的。
  李泌想起书院老先生,又想起王维,两人都是才高八斗,老先生屡试不中,王维先前就住在宣教坊那里,等着结交可以举荐他的贵人。若是科举真的是以才华论,他们何至于如此?
  文举是这样,那么武举呢?
  李泌只认识一位武举出身的官员,那就是郭子仪。想到这老郭家也是世代为官,他父亲还是四品的高官,李泌就觉得这老郭中武举第一名,恐怕本事只占了三成,他的世家子弟身份起了七成的作用。
  这是一个科举制和举荐制并行的时代,其中,举荐的份量更重些。
  李泌也曾想让李嗣业的师父裴旻做举荐人,可裴旻自己不是武举出身,也有些看不起武举出身的人,就对李泌说,这将军是一刀刀砍出来的,不是演武场上那些大臣考出来的。
  就这样,李嗣业随着去安西的大军出发了,按照李泌说的,从边关一名小卒做起,一刀刀砍出自己的前程。
  这一日,李泌便迟到了。崇文馆的老学究在惩戒他的时候,李泌咬着牙一声未吭,好像那戒尺不是打在他的手掌心里似的。
  打完后,李泌才发现,老学究打他的那条戒尺,竟然是书院的产物。
  李泌看到武明娘经常用板子打学子们的手掌心,有一次就心血来潮,自己动手用竹子做了一条戒尺,还在上面烫上了整篇的《弟子规》。武明娘很喜欢这条戒尺,从此以后就带在身边,做了随身物品。
  有一次李泌和她去东市那家木匠作坊,作坊的掌柜的见了这条戒尺,觉得甚是奇特,就要求仿制。
  李泌同意了,就把《弟子规》的全文给他写了下来。作坊掌柜的觉得不过意,就想和书肆掌柜的那样,也给李泌一些提成。
  李泌却指着写好的《弟子规》说道:“你看这里有言,凡与取,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什么意思呢?就是给人东西跟拿人东西,要分清楚。给人家的可以多,拿人家的最好少。所以啊,这戒尺的转让钱我就不要了。”
  事后,武明娘觉得李泌没有这么大方,就逼问他为何不像印书那样抽成。李泌被逼不过,只好老老实实的告诉她,这戒尺的样式奇特,一旦大量上市,那些授学的先生们肯定会买了来教训学子。要是那些学子知道这戒尺是我做成这样的,必然会恨我。
  所以,这种钱不能要,他们若是恨,就恨木匠作坊的掌柜的吧。
  武明娘听了这话后,顿时一脸的惊诧模样。再看看自己手里那条戒尺,便想着以后也不能动不动就打那些学子了。
  若是他们以后想起来,只记得在这书院挨过打,却不记得我是为何打他们,那才是自己做先生的失败呢!
  从那以后,武明娘打人的次数就少了许多。而那些学子们见了她,也不再躲躲闪闪的,如同见了恶人一样。
  而戒尺一事也正像李泌当初说的那样,这城里城外私塾学堂的先生们,见了这戒尺后都甚是喜爱,便丢了那些木棍竹板,纷纷买了这么一条戒尺。
  可能是为了显摆,或者是出于别的心理,这些先生们使用戒尺的频率莫名频繁了起来。而那些被打的学子们想着有些事情可打可不打,这先生也打了,就认为先生是有了称心的家伙,所以才变成了这样。
  于是,他们心里就恨起了这卖戒尺的木匠作坊,只要有空闲就会跑去捣乱,弄得作坊老板有些郁闷。
  这会儿,李泌却是在发蒙。他实在是没想到,自己设计的戒尺竟然有一天会打在自己身上。
  都是因果啊!李泌叹息着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小先生,听说你在书院的时候,不曾打过一名学子,倒是你阿姊------这先生也曾打过我。”李浚看着他说道。
  “嗯------你再去书院的时候,莫要多嘴。”李泌瞅了他一眼说道。
  “呵呵------”李浚低头笑着。
  “你若是再这样,怕是这先生会再次打你。”李泌低头说道。
  李浚一愣,问道:“为何?”
  李泌悄悄指了指先生坐的那处,李浚赶紧抬头看去,发现那先生正盯着这边看着,眼里已是有了恼怒的意思。
  李浚赶紧坐好,开始摇头晃脑的诵读面前摆着的的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李泌看着他的样子,听着耳边众位学子高低不平的朗读声,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摊开书卷后,想着李嗣业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心里就又有些伤感。
  就在李泌伤心的时候,他突然听到有人喊道:“李泌。”
  李泌一听是老学究的喊声,不由心里一紧。想着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晃脑袋读书,又被这老学究发现了,想再打自己几戒尺,李泌就赶紧抬头看向他,却看到那位老学究脸上是一副惊奇的样子。
  李泌赶紧起身,看到他拿着的一本书正是自己早上带来的众多书籍中的一本,就行礼后说道:“弟子在。”
  老学究看了手里的书一眼,问道:“李泌,这弟子规是何人所作?我看这书面上只写着青上书院荣誉出品,并无作者之名,难不成这书是书院众人所写?”
  李泌无法解释这书的来由。想着自己六七岁时,被家里人逼着朗读《弟子规》,并因此挨了不少打,李泌心里就有些愤愤然的。
  可想到当初家里的大人说,“读书就有用,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李泌这时候又有些感激家里大人当初的逼迫。
  《弟子规》是李泌接触最早,也背的最熟的一篇古文。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已是刻在李泌心中。
  “回先生的话,弟子规一书是何人所写此时先不论。倒是忠王刚才所诵读的那些话,就是这弟子规的来源。”
  老学究看向李浚,“哦?忠王刚才所读何书?”
  李浚赶紧起身,看了李泌一眼后说道:“先生,弟子刚才所读论语也。”
  “哪一处?”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听着李浚的诵读声,老学究再次看向手里的书本------
  看了一会后,这位年已六旬的老学究突然将手里的书本放在桌上,然后站起来说道:“愿闻详情。”
  “此文曰弟子规,自然是为教导弟子们所作。这来处出自于孔圣人的言论,也就是忠王刚才所读的那些,不过是活学活用,让这些教导人的话变的朗朗上口,好学好记而已------”
  李泌侃侃而谈,虽是说了许多,就是没说是谁写的这弟子规。可话里话外,却处处显露出这弟子规与他自己,还有这书院有关。
  果然,老学究误会了,以为这弟子规是李泌和书院的先生们所为。这老学究很是吃惊,想着自己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书上的道理都懂,可就没想着能让那些道理变成弟子规这样,朗朗上口不说,还易读易记。
  读书为何?明理也。易读易记,则更容易理解书中的道理。
  这时,李泌又说道:“先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怎么能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呢?只这样摇头晃脑的诵读,怕是只知其文不知其意吧!”
  老学究彻底蒙了,这大唐的学堂里,一直以那些学子们摇头晃脑的朗读的样子,和此起彼伏的读书声为骄傲。而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读书,才能把书中的韵味读出来。
  可这李泌却说,这样是只知其文不知其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