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合情合理

  “好,你且说来听听。若不能自圆其说,当治你贪污之罪!”
  章复盯着杨丛义,眼神凌厉,似乎要看透他内心的秘密。
  理了理思绪,只听杨丛义缓缓说道:“义乌地处江南,日照充足,水量丰富,粮食普遍一年种两季,每年两轮收成。而耕地又分水田和旱田,一亩水田一年可收稻米十担左右,一亩旱田一年可收谷物六担左右,此地在河流两岸,旱田极少,选将营借用的近三千亩田地绝大部分都是肥沃的水田,选将营从去年七月借地至今,前后要耽误百姓三千亩田两季收成,也就是一整年收成,一亩田按每年收稻米十担算,三千亩田一年就要少产稻米三万担,而稻米的价钱是两贯钱一担,三千亩田一年便要少收六万贯钱。这六万贯钱按借用田地多寡分给借地百姓,让他们在失去田地时也能拿钱买粮活下去,不知诸位大人以为这么做是否符合情理?”
  三位大人中除了左司郎中黄大人,其他两人不种田,也不会亲自去买米,自然不知道田产几何,米值几文,他们是聪明人不会不懂装懂。
  于是只有黄大人微微点头道:“现在是二月,选将营还没有把田还给百姓的迹象,上半年便种不了稻子,你算借田一年也算合理。不过一亩水田一年能产稻米十担?据本官所知没这么多吧!”
  “我们都知道山有高低,田分肥瘦,以肥瘦不同产出不同,田分上中下三等,不同等级的田每年产出的谷物多少不同,朝廷根据田地好坏不同分别征收田税,而选将营借用的这些百姓自有田地在税册上几乎都是上等田,我们借用百姓田地的赔付自然也就只能按上等田的产出来赔付。”
  话音方落,章复马上追问:“既然上等田花钱更多,你为何要花费巨资在上等田上修建选将营,为何不去下等田上建营?”
  “大人,下等田的所有人都是豪门大户,这些田都在地势平坦的河谷中间,距离义乌县城也近,但大户不缺那些钱,我们借不到他们的下等田,再说那些地方也不适合建营。”
  杨丛义说的很委婉,但意思很清楚,在场的三位大人都是聪明人,自然能听明白他的意思。
  李大人从始至终都没有言语,章复默不作声。
  黄大人干咳了一声,打破尴尬,而后问道:“这六万贯就算合情合理,还剩十万贯你怎么说?”
  杨丛义马上答道:“选将营借用的近三千亩田地都在我们脚下,诸位大人应该都看到了,这些田如今被将士们踩踏的寸草不生,地皮坚硬,即使他日还给百姓,重新复垦,三年也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谷物产出,肯定会减产,复垦第一年能不能有收成都难说,每亩田地我们再补给百姓十贯钱是否合情合理?”
  “嗯,这也说的过去,田地荒芜复垦并不简单,往往需要数十年。这种踩踏半年之久的土地就跟挖了道路种田一样,几年之内很难再有产出,每亩田补贴十贯钱不多。还有七万贯怎么说?”
  黄大人解释两句,然后继续追问。
  “选将营借用的土地面积广阔,里面除了三千亩田地,还有三千多亩其他用地,包括百姓的房屋、院子、道场、菜园等,这些都是要给钱的。选将营未建之前,便预计要住进来两万余将士,选将营区内居住的百姓都要迁出去,可这些地方他们住了几百年,数十代,有太多的东西割舍不下,为了让他们暂时离开,又居有定所,本来准备给迁出去的百姓集中修建房屋,后来发觉难度实在太大,于是选将营就出了一笔钱,由官府协助安置。这笔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发放到百姓手中,这部分钱买下他们房屋、院子、道场、菜园等地,一间房不分新旧,直接给百姓三十贯钱,保证他们以后回来都能重新盖出新房来,这次选将营一共买下百姓新旧房屋一千余间,用钱三万四千六百多贯,院子、道场、菜园一千五百多亩,每亩十贯,用钱一万五千多贯,这一部分房屋、院子等一共用钱约五万贯。最后两万贯钱原本是要用来给数千百姓修建临时住所,因选将营精力有限,于是便委托官府安置因修建选将营而迁出去的数千百姓,考虑到他们离开老家不能自给自足,生活不便,担心他们中途要求返回旧地给选将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便要求官府好好安置迁出去的百姓,安置地给他们的感觉要跟住在家里一样,商量之后,选将营委托给官府的安置价钱按每人每天四十文钱的标准计算,一千三百多人官府先后收了两万贯,可以安置到今年七八月间。”
  杨丛义一口气说完,听来稍稍有些凌乱,但其中的情理倒也说清了。
  黄大人稍稍考虑了一会儿,问道:“一间普通房屋三十贯,是不是贵了些。据我所知在乡村修一间普通房屋十几贯钱也就够了,何须三十贯?”
  “不知大人所言是在何地何处?”
  黄大人细想了一会儿,方才回道:“德州商河。”
  此言一出,章复微微一惊,转头向他看去,就连李大人也略感意外。
  杨丛义思绪急转,而后马上回道:“德州旧地离北方辽金不远,战火烽烟,十几贯钱修一间房屋确实足够。但义乌不同于北地,此地南北有群山相隔,东西有河流贯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千百年来几乎不曾发生过战乱,十分适合安居。靖康之乱后,很多北方百姓一路南迁,有不少就在义乌一带定居,如今地少人多,三十贯的价钱也只能在山野修建一间很普通的房屋。诸位大人闲暇之时,下官可以陪大人们去营外沿大陈江走走,看看普通百姓的田园生活。”
  一听这番解释,三人顿时无言,德州是属旧地河北东路,辽国未灭时与辽国南京道相接,乃战乱之地,辽灭之后,便归了金国,这个地方的房子自然不值钱,但没有战争的江南,房屋宅院就不知贵到哪里去了,要想在临安居有定所,得到临安城外三五里去,纵使朝廷里的高官也没几个自己能在临安城里置业的,多数还是靠皇帝赏赐宅院。
  三十贯钱一间买百姓的旧房,章复等三人无力反驳,细细一想,三十贯钱对建房置业来说确实不多。
  “房屋、院子、菜地,你花的这五万贯钱也算符合情理。可你给官府的两万贯钱没什么道理吧,选将营前前后后已经给了百姓多少钱了?他们一共一千三百多人,你就给了他们十四万贯,算下来每人也有一百多贯,他们每天少这四十文钱就不能活了?”
  黄大人对数字较为敏感,马上就提出了新的问题。
  杨丛义稍稍理了理思绪,迅速答道:“方才诸位大人已经认同前边给的十四万贯都是应该给的,至于最后这两万贯钱,之前下官也说了,原本是要给让出房屋旧地的百姓在附近修建临时住所的,但选将营要修建营房、校场和帅营,精力有限。况且若要选将营给百姓修建临时房屋,数千人居住的房屋,一家一户要占去不少土地,恐怕还得再借土地,要花的钱不知要多出多少,加之若百姓就住在选将营附近,难保他们看到自己的田地被将士踩踏、住了数百年的房屋被拆除,不会闹情绪,若他们要求返回旧地,隔三差五的闹,选将营恐怕难有宁日。跟县衙商量了多次,他们才答应协助选将营安置百姓,县衙在本地百姓中的威望不是选将营可比的,由县衙协助,选将营就能顺利建营训练。诸位大人都知道,历来涉及百姓安居的事情都非常麻烦,一个不小心就会闹出大乱子,选将营用两万贯钱把一千三百余百姓委托给县衙安置一年,办成了五万贯、十万贯钱都一不定能办成的事,不值得吗?不合情理吗?”
  “所言有理。古今多少民变,不都是官府在涉及百姓生存的问题上处置不当引发的,去年前年不都还有民变。一场民变下来,少则一县之地,多则几县几州,很快就会糜烂,朝廷损失的钱粮何止几百万贯,这种教训见的多了。选将营把数千失去土地、房屋的百姓交给县衙,我以为做的很对,两万贯钱一点都不多。”
  从来不说话的李大人最终还是开了口,他是右司郎中,兵部的事他很清楚,每每出了民变,禁军去弹压之后,收拾残局的还有厢军,朝廷不光要从国库调拨钱粮,还要减免税赋,一进一出,朝廷损失的钱粮都是巨大的数字。
  章复和黄大人没有反驳,也没有提出异议。
  三人心照不宣,谁也没再言语,心中已经得出结论。
  “杨丛义,这十六万贯就算你花的有理。还有几笔粮草问题,你也得跟我们说个清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