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学子参军

  “杨兄,你没去看榜吗?”长时间无人问询,杨丛义走神了,忽有人来,便把他惊醒。
  转头一看,是一年轻的书生,似乎有些熟悉,可一时之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只好尴尬的回道:“我没参加今年的科举。你考的如何?”
  那人苦笑,叹息一声,道:“榜上无名啊。”
  大脑迅速搜索一番之后,终于想起眼前这人是谁,便笑道:“沈兄不必沮丧,三年之后再试就是了。”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去年在太学与杨丛义辩议之人,沈缙。
  沈缙道:“人生苦短哪有许多三年。”
  忽而抬头看到旁边的两幅字,有些疑惑的问道:“杨兄这是你写的吗?”
  杨丛义笑道:“不错,正是我所写。不知沈兄对远洋出海可有兴趣?”
  沈缙苦笑道:“哪有心情,准备回去休息休息,等待下次科举。”
  杨丛义笑道:“下次开科在三年之后,时间还长,何不随我出海去看看,海外风景无数,无限风光,国家繁多,民俗各异,或有奇遇与收获也说不定呢?”
  沈缙道:“你这是要跟谁去哪里?不会真想下南洋,往极西之地去吧?”
  杨丛义笑道:“沈兄猜对了,我正是要去极西之地,去往西洋诸国。”
  沈缙似乎不信,笑道:“杨兄不是在说笑吧,去趟南洋尚需一年,去极西之地何时才能回来?况且,但凡出海都要准备许久,不是说走就能走,还得好几条船呢。”
  杨丛义笑道:“不瞒沈兄,我们现在正是在准备,如果一切顺便,今年冬季就能出海。六十艘海船正在泉州港建造,一旦海船造好就能出海,现在只缺像沈兄这样的人才了,不知沈兄是不是有兴趣聊一聊?”
  “六十艘?”沈缙一惊,脱口而出。
  杨丛义点头道:“对,六十艘,船多点,出海才安全,才壮观,毕竟我们是雄踞东方的大宋,往西去,不能太小家子气。”
  沈缙稳定了一下情绪,继而问道:“杨兄,我不会造船,又不会划船,要我去能做什么?”
  杨丛义笑道:“怎么会让沈兄划船。我们船队此次远洋出海,一路上会经过许多国家,必然见闻无数,需要记录记载,沿途风景壮丽,若有文人在,就有无数诗篇。沈兄一身文采,出海正好有用武之地。”
  沈缙有些心动,又问道:“不知杨兄在船队里是做什么?”
  杨丛义笑道:“若沈兄有兴趣,我们回去细聊如何?”
  沈缙想了想,道:“也好,反正落榜无事,就随杨兄聊聊。”
  杨丛义当即带着沈缙返回回易督造处。
  一到门前,沈缙便问道:“杨兄,你们是做回易?”
  杨丛义笑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外面不是说话之地,进来聊。”
  沈缙有些犹豫,不过已经到了门口,也不好转身离去,便只能硬着头皮进去。
  进了房间,仆人上了茶,杨丛义才道:“不瞒沈兄,这回易督造处是朝廷设立,专为准备今年船队出海之事。我和汤兄都是督造副使,负责出海之前的所有准备事项。”
  沈缙听得这话,立即起身行礼,口中道:“杨大人,先前不知,多有失礼,还望恕罪!”
  杨丛义起身,笑道:“沈兄再多礼就见外了,快请坐。”
  沈缙道:“大人先请。”
  杨丛义笑道:“沈兄,你这么做就不对了,在太学我们无高下,方才看榜,我们亦无高下,你我同辈,我不过是比你早些时日离开学堂,私下还是称杨兄、沈兄为好。”说完便坐下。
  沈缙道:“杨兄这么说,沈某就放肆了。”说完也坐下。
  杨丛义笑道:“这样才对,我们有同场辩议之谊,当称兄弟。沈兄,喝茶。”
  二人拿起茶杯,各喝一口。
  之后杨丛义便将回易督造之事大致跟沈缙讲了一番,之后才提起招募人才之事。
  只听杨丛义说道:“船队远洋出海,表面看,依靠的是坚固的海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各种人才,要有老水手领航,要有军队护航,要有各种工匠,要有宗教人士安抚人心,没有人,什么船都抵不住大风大浪。现在很多事都已经开始准备,正是用人之时,不知沈兄是否愿意加入我们回易督造处?薪俸每月五贯,如果以后跟随我们出海,薪俸翻倍。”
  沈缙道:“杨兄既然开口,又跟我说的如此明白详细,我岂有拒绝之理。只是目前,我尚在太学,等我回去告个假,稍作准备,三日之内再来找杨兄。可好?”
  杨丛义笑道:“自然可以,沈兄自可回去准备,我在此等沈兄三日。”
  沈缙起身告辞。
  杨丛义又道:“沈兄若有相熟之人愿意一同出海,自可全都一起带来。”
  沈缙应是,起身而走。
  好不容易拉到一个人,杨丛义很高兴,现在他缺的就是帮手,好多事情,没人根本就办不成,军士要招募,宗教人员要招募,数额还不小,看病郎中也不可缺少,想想就头大,晚上心忧的睡不着觉。
  不过也没有办法,人手有限,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先把宣威军建起来,再去招募其他人员。
  两天之后,沈缙来了,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太学同窗,都是这次落榜的学子。
  杨丛义异常高兴,当即授三人督造参军的职务,负责协助他开展回易督造之事。别人来了,还都是太学生,就得以视重视,给他们职务名份,也好开展工作。
  沈缙三人也很高兴,能参与这等大事,历练一番,对以后发展也会多有帮助。并且,这个杨大人并没有官架子,都是以兄相称,以太学生的身份授了参军之职,给足了他们面子。
  杨丛义当即就把今后要做的各项工作,跟三人细说一遍,三人听的明白清楚,船队要人不下六七千,现在没人,最重要的就是招募人员,最近一段时间都跟招人有关。
  时间紧迫,没有过多的寒暄,杨丛义直接就将要去安庆军招募之事,告诉大家,明天一早出发。
  三人高兴,自然无异议,当即告辞,回去准备。
  这趟离开临安,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就算下次回来,就算回来,估计也不会停留。招募到军士应该直接就带去明州建军,开始训练,等一切步上正轨,第一批船应该也造好,舵手水手也要开始招募训练,所以货物采购之事,他应该是帮不上忙了。
  杨丛义当天就跟汤鷽吃了饭,道了别,这一年多来,他们是真正的同窗,朝夕相处一年半,感情比较深。仔细想来,除了汤鷽,杨丛义几乎就没有朋友了,来到宋朝四年,还真够失败的。
  朋友不在多,有时候一个就够了。杨丛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朋友,也说不定,但愿前路不会孤独。
  汤鷽忙的不可开交,一天到晚都在接待厂商,洽谈货物采购。两人好不容易抽了半个时辰的时间一起吃了顿晚饭,饭间谈的还是物资采购和人员招募等督造之事,以后不常见面了,有事书信联系。
  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哪里容得浪费半点时间。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租了一辆马车,装上一千五百两银子,带着沈缙三人,直出余杭门。
  杨丛义已经习惯了骑马,另外三人很少骑马,受不得马的颠簸,只能坐马车。
  可马车的速度比马慢了一多半,骑马一天能行四百里,马车只能走两百里,耽误时间较多,但也没有办法,他们三人不熟悉路途,丢下他们三人先行,又怕他们迷路,走错了方向,耽误更多时间,最后只好一路同行。
  不过幸好,从临安出发前,他已经给陈大人写了一封信,关于募军之事,请他帮忙宣传一二。现在要赶的就是时间,若陈大人一声令下,募军之事传遍他治下六县,等他们赶到怀宁,正可开始募军挑选登记。
  以后要赶路,少不得骑马,沈缙等三人时不时也换骑一下,初时不太感兴趣,多骑几次,就都喜欢上,想骑马还得商量,商量不好就得抢。
  杨丛义也随他们抢去,他就不去抢了,安心坐在马车跟另外两人聊聊天也挺好。
  通过聊天知道,另外两人其实都是沈缙在太学几年结交的好友,一个永州的,姓江名恺,一个台州的,姓林名嵩。
  江恺家庭条件一般,家里有十多亩水田,也不愁吃穿,祖居江州,祖上无人为官,到了他这一代,兄弟有三人,他最小,从小又比较聪敏,读书也用心,便从私塾一路读到县学州学,前几年又考进太学,今年第一次参加科举,没什么经验,发挥不好,直接落榜。
  林嵩家庭条件尚可,祖上曾经有人做过知州,但那也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幸好祖上留有不少田产房产,房产在金人搜山检海之时破坏了一部分,田产倒没受影响,凭借祖上功名,他在台州过的倒也滋润,不过祖上的功名随着时间流逝,影响也渐小,到了他这代便在父辈逼迫下走上科举之路,自小家里就有先生,长大点就进了州学,前些年顺利考进太学,也是第一次参加科举,省试就落榜。
  沈缙家里的情况跟林嵩比较像,祖上也有大官,不过也是四五十年前,家里情况还好,虽然有些败落了,但毕竟曾经有积累,也算衣食无忧。
  只要在马车上,不聊天的时候,沈缙总是会拿出一本书来看,封皮都不见了,杨丛义问过他看的什么书,他只说是杂书,杨丛义也拿过来翻看过几下,确实是杂书,也就不再过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