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害怕的“华灯初下”

  云起恍神间,已起身走至床头柜前。
  一个愣惚,失手碰到了附近的书堆。
  “啪、嗒”
  书堆如阶梯般逐次跌倒在地上。
  云起的心神,却被最先掉落的一张折纸吸引了。
  那是一张彩色的锦纸。
  那是她不曾见过的,又觉得有点眼熟:
  ——很像……,他送的锦纸。
  手比心快,已然打开了它:
  “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多重抒情
  作者:黄慧红
  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三者融合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继而“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歌德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信中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自己仿佛变成了收信者,听到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窥见了他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着的敏感的心。”带给读者这样深刻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中充满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简言之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文简称《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入手,具体探讨本文抒情的多重性。
  一.直接抒情
  在《维特》一文中,很多情况下都采用直接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宣泄,把奔涌的感情直接向读者倾吐,让读者也被这种淋漓尽致的情感所震撼。
  (一)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
  通过内心独白来表现的抒情是最为直接也最为酣畅的,不需要解注外界事物,而只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难以抑制地表现出来。在文中,像这样内心独白式的直接抒情占有重要地位,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借助这一手法可使主人公维特更直接地与读者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心世界的秘密。在维特与读者之间,在维特与自己的灵魂之间,通过倾诉构建一座连接虚幻与真实的桥梁,方便作者更好地铺陈故事情节,同时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例如,下面这段内心独白: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
  这段内心独白是维特刚来到-个新的城市时,面对当地自然环境所抒发的强烈的愉快心情。运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我们能直接深刻地体会到维特当时当地的心境,如同我们也切身感受到那份快乐。维特毫不掩饰地向读者传达了这种强烈之喜,我们在体会这份情感时,也开始对维特的性格有了大致了解。
  又如,”绿蒂啊,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如果我能够重新给你带来安宁,带来生活的欢乐,我愿意勇敢地.愉快地迎接死亡。“在这一段内心独白中,维特在对爱情和人生的绝望中,努力尝试去告诉读者,死之前他是勇敢而快乐的。进而表明,他对绿蒂的爱的深刻,并愿意为之奉献生命的决心。此时,维特的形象鲜活地映现在读者的心里,维特这份强烈的爱情也震撼着读者。
  (二)“编者语”式的直接抒情在《维特》一文中,除了维特在日记和信件中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之外,在编者语中的直接抒情,也是《维特》中抒情手法的一大特点。由于维特日记和信件内容的有限性,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发展,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在编者语中,除了大量对事件的直接描述外,其中也不乏编者的直接抒情。例如:
  “郁闷和不快在维特的心灵中扎根越来越深了,互相交织也越来越紧了,渐渐占有他的全部身心。精神的和谐完全破坏了,内心的激愤和烦躁耗尽了他全部天赋的力量....他变了,变成了忧愁的伴侣,常常郁郁不乐,常常显得不公道,也更加不幸了...”
  这段编者语的心理描写,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抒情的意识。它其实是在直接抒发维特的“忧愁“和“郁郁不乐”、“激愤“和“烦躁“的情绪。这种情感是复杂而深刻的。编者用细腻的笔调向读者进行直接抒情,传达维特当时的心境,构成维特借助编者抒发自我情感的真实效果。我们不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维特内心的变化,而且可以看到这一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糟糕的心理状况让维特变得越来越悲伤、失落和绝望。
  二.间接抒情
  在《维特》一文中,除了直接抒情之外,作者更多地采用地是间接抒情,情感虽然不能像直接抒情那样喷涌而出,但是情感在事与景中则更显生动和真实。
  (一)寓情于事
  寓情于事,是通过事物或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它不注重事物的本身,而侧重于通过事件所带来的情感状态。在文中,抒情的展开常常与事件的发展推动相联系、相融合。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穿插维特的心情变化和情感抒发。例如下面这段抒情文字:“这个可怕的、残酷的经历,猛地震动了他,使他的心完全乱了。霎时间,他像让人从自己悲哀.抑郁和冷漠的沉思中拖了出来,突然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同情心所控制,因而产生了无论如何要挽救那个人的强烈欲望。
  通过对维特的邻居一那位爱慕着寡妇的青年长工的死亡事件的描述,紧接着抒发情感,这就是典型的寄情于事的手法,通过事件真实深刻地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事件对维特的影响很大,他对于爱情、人生的想法开始感到怀疑并且逐渐崩塌,对之后维特自杀在情感上起到铺垫的作用。
  又如,在编者语中说到:“他在实际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不快,在公使馆里的难堪,以及一切的屈辱,这时都统统在他心里上上下下翻腾来...结果,他便任自己古怪的感情、思想以及无休止的渴慕的驱使,一个劲儿和那位温柔可爱的女子想周旋....维特所遭遇到种种“不快“、“难堪”、“屈辱”都在前文的日记和书信中一一记录,最后这些事件集中起来,便带来了维特心里的“翻腾”。因为事件带来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使读者也能真实地感受到这份心境并且牵动着读者的心情。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即在景色或环境的描写中寄托情感。在《维特》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方式,并且充满诗意。文中写景始终起着烘托情感,揭示内心的作用例如,“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是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重回瓦尔海姆都已是落木萧萧的秋季,等他生命临近结束时更到了雨雪交加的隆冬一时序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最后绝望的感情发展完全吻合,做到了诗歌所研究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多变的环境描写也意味着维特多变的性格与情绪。
  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可以很真切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深入主人公维特的内心,去感知他交错复杂的情绪,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维特的性格。正如文中这样一段话,“真美啊,我能来到这儿的小丘上,眺望那道美丽的峡谷,那周围的景物是如此地吸引着我。一那儿有-座小小的树林!一你要能到林荫中去多好!一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峰!-你要能从峰顶俯瞰辽阔的原野有多好....”,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美丽的景物一“树林”、“山丘”、“沟壑”等,也可以感受到维特的心情,他希望朋友威廉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悦的心情,他对于瓦尔海姆的环境的喜爱。读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情感,并且随着描写身临其境地想象景物,体会感情,真正实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是以上所说的多重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使《维特》一文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性,其本身也可称为“一首凄婉的叙事诗”。多重抒情方式所传达的真情实感是文章抒情性质的催化剂,使读者能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意并且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进读者与主,人公维特内心与思想上的交流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特自己来向读者倾诉他的经历,他的思索。借此读者更直接地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压抑与矛.盾。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故事的意义以及作者真实的想法。这也就真正构建起全文的抒情脉络,使整个故事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感,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大魅力。
  注释: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143页.
  234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杨武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0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q.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二卷)[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4]张晓晖.独白之哀歌心灵之窗口一-《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描写研究[].安徽文学,2008:3.
  [5]刘为.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高等函授学报,2007:6.
  ”
  黄慧红?
  没听过这个名字呀!
  那可能是不怎么出名吧!
  由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构成的多重抒情。
  直接抒情主要在于: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和“编语式”的直抒胸臆。
  而间接抒情则在于:寓情于事与寓情于景。
  云起觉得挺有意思,这是进行归纳总结了,里面列举的例句也很具典型。
  诗词赋,好像也很喜欢用这几种。
  “云起,起来了怎么没去洗漱?”
  还不待云起继续思考,奶奶云韵已坐起身穿衣服。
  云起才怔怔反应过来,书堆“啪嗒”的声响挺大,估计把奶奶吵醒了。
  再加上老人家本来就浅眠,定然不会再睡。
  “奶奶,你醒啦?”
  “刚刚书不小心掉了,我捡起来就去!”
  云韵揉揉眼,点点头,“下次小心点。”
  云起颔首,迅速把地下的书堆整理码齐,然后放下锦纸便去洗漱。
  那什么的,回来也可以研究。再不洗漱,都要迟到了。
  云起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发呆了,而且一发呆,思绪必定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幸好没在上课期间,不然必定会错过老师讲述的重点知识。
  云起甩甩头,把那些飘远的思绪拉回,目光看向前方。
  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的横桥,她敢走神?怕是不要命了!
  其实白天还好,即便云起近视,还是很容易过桥。
  最令云起揪心的是下午放学回家吃晚饭,然后来学校上晚自习的这个档口:
  如果她在家偷懒,看了一会中央一台的节目,就是那个测试各种“谣传知识”的节目。
  恰巧遇上云起感兴趣的,她总要看一会再走。
  等到那时候再出门,正当下班的高峰期,马路繁忙,又是华灯初下,各种车辆的闪光灯闪烁亦或鸣笛,云起总会搁着心跳过马路。
  无论是出巷口到滨河西路对面,亦或是左拐右拐的的横桥,云起总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命丧当场。
  通常,车辆还有一点远,她便会打小跑过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