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节

  更了不起的是,孟子还引用了《尚书·泰誓》的一句话,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一来,上天和人民的共同授权,就其实是民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堪称伟大。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是否民主,关键就看授权主体。政权民授,就民主;神授,就君主;自授,就专制;不讲授权,黑社会都不如。
  然而,自从周人确立了“君权天授”的观念,授权问题就不再有人讨论。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明确把授权主体界定为上天和人民,而且“名为天授,实为民授”,孟子是第一,也是唯一。
  但,古代中华史的民主传统,也就仅此而已。
  君权来自民权,故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先看韩非。
  守住你的王冠
  其实,韩非也有“国王培训班”。
  学员里,也有梁惠王。
  当然,韩非出生时,梁惠王早已去世,韩非不可能给他上课。上课的人,叫卜皮。
  卜皮也是法家。
  梁惠王说:先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据先生所知,寡人的名声怎么样?
  卜皮答:臣听说王上是慈惠的人。
  梁惠王听了十分高兴,洋洋得意地问:那寡人的慈惠到了什么地步呢?
  卜皮答:到快亡国的地步了。
  惠王大吃一惊:慈惠不是行善吗?怎么会亡国?
  卜皮说:慈则不忍,惠则好施。结果是什么呢?必然是该杀的不杀,不该赏的乱赏。如此“有过不罪,无功受赏”,岂有不亡之理?17
  此事不知是真是假,但被韩非编进了教材,用来培训各国国王。只不过,韩非的课程内容跟孟子是相反的。孟子讲王道,韩非讲霸道,而且是横行霸道。
  为什么横行霸道?
  因为社会风气如此,时代精神也如此。
  韩非说,有一年齐国伐鲁,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进行外交斡旋。子贡滔滔不绝说了半天,齐人却一句话就打发了他。齐人回答说,先生的话确实说得漂亮,但我们就是来抢地盘的,漂亮话管什么用?
  结果,齐把国境线划到了鲁国都城门前十里。
  这,难道不是横行霸道?
  于是韩非说,别再扯什么仁义道德,扯什么兼爱天下,扯什么温良恭俭让,谁讲谁倒霉,因为时代变了。这个变化,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18
  也就是说,人际关系也好,国际关系也好,都是利益关系。只不过,利益的获取,最早是“揖让”,后来是“巧取”,现在是“豪夺”。如此而已。
  是啊,所有的脸都撕破了,何必再来粉饰太平?
  君臣关系,也如此。
  我们知道,在儒家那里,君臣是被看作父子,邦国是被看作兄弟的。对此,韩非的反应是一声冷笑:亲如父子?就算真父子、亲兄弟,又如何?楚成王,不是被他亲儿子逼死了吗?19 齐桓公,不是把他亲哥哥杀掉了吗?20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友,管用吗?
  不管用。
  什么东西管用?
  利益。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称王称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富贵荣华。只要协调好关系,让双方都实现利益最大化,就ok。爱不爱的,没什么意思吧?
  于是韩非得出结论──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21
  哈!孟子培训班的课桌,都要掀翻了。
  不过,这里面有问题。
  什么问题?
  如果臣下不安于位,也想为君,怎么办?
  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天底下最大的利,莫过于为君为主。故臣弑君,子谋父,弟篡兄,史不绝书。从春秋到战国,更是一顶顶王冠落地,一座座火山爆发,各路诸侯真不知如何守住自己的王位。
  对此,韩非有办法吗?
  有。
  什么办法?
  两面三刀。
  所谓“两面”,就是奖与惩,赏与罚,也叫德与刑,韩非称为“二柄”。这当然管用。因为人之常情,无非趋利避害;刑德二柄,则无非威胁利诱。这里面有甜头也有苦头,唱红脸也唱白脸,所以是“两面”。22
  与“两面”相配套的是“三刀”,即势、术、法。势就是威势,术就是权术,法就是法规。其中,威势是前提也是基础。韩非说得很清楚,飞龙和腾蛇一旦掉到地上,就跟蚯蚓、蚂蚁没什么两样。由此可知,权力和威势才是靠得住的,其他都靠不住。23
  有了权威,还得会用。怎么用?用权势建立威望,用权术对付臣下,用法规制服人民。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都是人君手中的指挥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